魏书生先生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中提到的“笑对人生”“制怒,学生来帮忙”“发展自己的长处”“做园丁,当然收硕果”这几个观点,像一束束光,照进小学教育的日常。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一群活泼好动、时而让人头疼又时而让人暖心的孩子,这些理念不仅是工作方法,更像是滋养教育初心的养分,让人在琐碎中找到方向,在疲惫中获得力量。
一、“笑对人生”:用阳光心态点亮课堂。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情绪极其敏感,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句温和的话语,都可能成为他们爱上学习的理由。魏书生说“笑对人生”,于我而言,就是把生活中的烦恼“过滤”掉,带着轻松的心态走进教室。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家里的事心情低落,上课铃响时还没调整好状态。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趴在桌上,眼睛亮晶晶地望着我,班长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您今天好像不开心,我给您唱首歌吧!”接着,全班孩子跟着他一起唱起了刚学的儿歌。那一刻,所有的烦躁都烟消云散了。我笑着摸摸他们的头,说:“谢谢你们,老师现在开心极了!”那节课,孩子们发言格外积极,连平时最调皮的男孩都坐得笔直。后来我才明白,小学老师的“笑”不只是表情,更是一种教育态度——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包容课堂的小意外,用乐观感染他们。当孩子打翻墨水弄脏作业本时,笑着说“没关系,我们再写一次,这次肯定更漂亮”;当课堂纪律偶尔混乱时,笑着说“看来大家太想发言了,我们一个一个来”。这种“笑”不是妥协,而是用温暖搭建起信任的桥梁,让孩子敢犯错、愿尝试,在安全感中慢慢成长。
二、“制怒,学生来帮忙”:把教育变成双向成长的过程
小学老师每天要处理无数细碎的问题:作业本没带、课间打闹、上课走神……有时难免会被急躁冲昏头脑。魏书生提到“制怒,学生来帮忙”,这一点让我深有体会——与其独自压抑情绪,不如把“管理权”交给学生,反而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年我带三年级时,班里总有几个孩子上课爱讲小话,提醒多次仍不见效。有一次我忍不住提高了音量,教室里瞬间安静,但孩子们的眼神里多了些胆怯。下课后,我有些后悔,便在班会课上坦诚地说:“老师昨天发脾气了,很抱歉。其实我也不想生气,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帮老师‘忍住’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出主意:“老师,您想生气时就眨眨眼,我们看到就会安静!”“我们可以选一个‘提醒员’,看到有人说话就轻轻敲桌子。”后来,我们真的实行了“提醒员”制度,而我每次想急躁时,看到孩子们认真监督的样子,气就消了大半。有个曾经爱打闹的男孩甚至说:“老师,我现在知道您管我们有多累了,我以后一定听话。”原来,“制怒”的过程,也是让学生理解老师、参与管理的过程。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是教育的“参与者”而非“被管理者”,不仅课堂纪律变好了,更学会了体谅与责任——这比单纯的批评有效得多。
三、“发展自己的长处”:老师的光芒,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魏书生先生说“发展自己的长处”,对小学老师来说,这不仅是自我成长的需要,更是给孩子树立“成长型思维”的示范。孩子们天生会模仿老师,如果老师能在擅长的领域闪闪发光,他们也会相信“我也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我从小喜欢音乐,以前总觉得这和教学数学关系不大,直到有一次教“分数的意义”的拓展练习设计环节,我是音乐一段音符为背景,我就随着音符给孩子们清唱了几句,孩子们立刻发出惊叹:“老师,您唱歌也太好听了!”从那以后,我开始在课堂上融入音乐。孩子们已有时间就到我办公室哼唱他们喜欢的歌曲,有时候还带上一段舞蹈呢,渐渐地,班里不爱发言的孩子开始去我办公室,和我谈心,课上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了,有的孩子还说:“老师,我又学了一首新歌,这里面还有一个数学问题哦,你要认真听哦!”更意外的是,我发现孩子们开始主动挖掘自己的长处:有人说“我会折纸,我教大家折青蛙”,有人说“我会背古诗,我来当小老师”。原来,老师的“长处”就像一颗种子,能在孩子心里种下“我也能行”的信念。小学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用自己的热爱点燃孩子的热爱,让他们在发现自我中找到自信。
四、“做园丁,当然收硕果”:慢慢来,是教育最美的姿态
小学老师就像园丁,面对的是一棵棵参差不齐的小树苗——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有的爱开花,有的先长叶。魏书生说“做园丁,当然收硕果”,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教育需要耐心,不必急于求成,只要用心浇灌,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花期”。班里有个转学来的女孩,刚来时沉默寡言,乘法口诀都背不全,作业经常空白。我没有逼她赶进度,而是每天放学后留十分钟,从10以内的加减法教起,“今天比昨天多背会一句乘法口诀,有进步孩子”。一个月后的一次数学课,她突然举手说:“今天的数学题我来开讲”,虽然声音很小,但每个字都读得很认真。讲完后,全班自发地为她鼓掌,她红着脸笑了,眼里闪着光。现在的她,不仅能流利地背诵口诀,每一次的课前计算比赛她总是遥遥领先。这个过程让我明白,“硕果”不一定是成绩优异,也可能是一个内向的孩子敢开口说话,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学会说“对不起”,是一个自卑的孩子扬起笑脸。这些细微的变化,就像园丁看到花苞悄悄鼓起时的惊喜,虽不轰轰烈烈,却藏着教育最本真的意义——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长成最好的样子。
读魏书生先生的文字,总觉得格外亲切。因为他说的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每个教育者日常都能触摸到的温度。作为小学老师,我们或许成不了“名师”,但只要带着“笑对人生”的豁达、“借力学生”的智慧、“发展长处”的热忱、“静待花开”的耐心,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收获属于自己的“硕果”——那些孩子的笑脸、成长的瞬间,就是教育最珍贵的礼物。





第3本读《班主任工作漫谈》第二章P.48至P.76
读魏书生老师《班主任工作漫谈》中“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强者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广阔天地与小马蹄坑”这三个章节,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字里行间的教育智慧如温润的溪流,淌过日常教学的琐碎,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真切的体悟。
一、“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从“育分”到“育人”的觉醒
魏书生老师在“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中强调,教育的核心不是培养“完美的答卷人”,而是培养“完整的人”——有责任感、能自主学习、懂得尊重他人、对世界抱有好奇的人。这一点对小学教育尤为重要。小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萌芽期,他们对“好”的定义往往来自老师的评价。过去我总不自觉地用“成绩好”“听话”作为衡量标准,直到班里的小宇让我反思。他数学计算总出错,却能把教室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会在同学受伤时第一时间找创可贴。魏书生先生的话点醒了我:教育不是把学生修剪成统一的“标准件”,而是要守护他们的独特性。现在我会在班会课上设“班级小管家”“美好事情观察员”等角色,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坐标。就像魏书生说的,“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小学阶段的“育人”,或许就是帮他们种下“我能为世界做些什么”的种子,而不是只盯着试卷上的红勾。
二、“强者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教会孩子与“不完美”和解
小学阶段的孩子也特别在意“面子”的:作业写错了会偷偷撕掉,比赛输了会趴在桌上哭,被老师指出缺点时会涨红了脸辩解。魏书生说“强者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恰恰戳中了教育的痛点——我们太容易让孩子觉得“犯错=失败”,却忘了教会他们“承认不足=成长的开始”。我曾在班里搞过“缺点分享会”:先由我带头,说自己“有时会忘记布置的作业,需要孩子们提醒我”,然后鼓励孩子们说自己的“小不足”。一开始没人敢说,直到一个女孩小声说“我上课总忍不住玩橡皮”,我立刻接话:“这说明你手很灵活呀!我们可以试试把橡皮放在铅笔盒里,让灵活的小手用来举手,好吗?”慢慢的,孩子们敢说了:“我计算题老爱出错”“我跑步很慢”……而我会和他们一起想办法:写错的题做成卡片每周练,跑步慢就每天课间多跑一圈。现在班里流行一句话:“说出来,就不怕了。”看着他们从遮遮掩掩到坦然面对,我忽然明白,小学老师的重要性,不在于教他们考多少分,而在于帮他们建立“不怕犯错”的勇气——这才是未来面对更复杂世界的底气。
三、“广阔天地与小马蹄坑”:用大视野消解小烦恼
“广阔天地与小马蹄坑”里,魏书生用生动的比喻告诉我们:人若只盯着眼前的“小马蹄坑”(比如一次争吵、一次批评、一次失败),就会陷入无尽的烦恼;若能看到“广阔天地”(比如世界的精彩、成长的长远、他人的善意),格局自然就大了。这对小学生的情绪引导太实用了。小孩子的“烦恼”常常很“小”:同桌借了橡皮没还、画画时颜色涂出了线、选班干部没选上……这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在他们心里可能是“天大的事”。有次两个男孩因为“谁先碰了谁的尺子”吵得面红耳赤,我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带他们到教室窗边,指着远处的操场、教学楼,甚至天边的云,问:“你们觉得,尺子重要,还是能一起在操场上跑步、一起看云重要?”两个孩子愣了愣,慢慢松开了攥紧的拳头。后来我在(韩村小学)教室后面设了个“广阔天地角”:贴满孩子们画的“我想去的地方”(有孩子画了长城,有孩子画了海底世界,还有孩子画了外婆家的院子),放着地球仪。谁闹情绪了,就去那里看一看、摸一摸。有个总因为小事哭鼻子的女孩,现在会自己跑到“天地角”,指着地球仪说:“老师,我刚才的烦恼,比蚂蚁还小呢!”这让我懂得,小学教育不该困在“教室”这个小空间里,更要帮孩子打开“心灵的视野”——让他们知道,除了眼前的小摩擦,还有更有趣的事值得关注;除了自己的感受,还有他人的处境值得体谅。
合上书本,魏书生的教育理念其实都指向一个核心:教育是“人影响人”的过程。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刚刚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孩子,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在悄悄塑造他们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培养“完整的人”,帮他们学会与不足和解,带他们看到更广阔的天地——这或许就是魏书生先生的文字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也是小学教育最温暖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