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力表上的数字
1分表很明确,1.0视力是视角分辨率达到1′(1°就是角度的1度;1′就是1分,就是六十分之一度),简单地说就是5米外能看见1.45毫米的物体,1.0的E字的宽度和高度是1.4544 * 5 = 7.3毫米,E字的每一笔的宽度就是1.45毫米。
5分表的5.0等同于1分表的1.0,具体计算公式是 5 - lg1 = 5 ;1表示视角的分度(1/1.0=1),单位为′(分;1/60度)
4.7等同于0.5,公式是 5 - lg2 = 4.699 ≈ 4.7;2表示视角(1/0.5 = 2)
5.2等同于1.5,公式是 5 - lg(1/1.5) = 5.176 ≈ 5.2
0.5的视力就是5米外看见2.9毫米的物体,或者2.5米看见1.45毫米的物体;视角分辨率为2′。
0.7的视力就是5米外看见1.45*(1.0/0.7)= 2毫米 的物体,或者在5/(1/0.7)=3.5米 远的地方看见1.45毫米的物体。视角分辨率为1.43′(1/0.7=1.43)
二.视力表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的明末崇祯年间,号称全球“手工业之城”的苏州,就有一位名叫孙云球的杰出技师,按照人的年龄和不同的视力研制出老花、近视、远视等品种以及各种光度的镜片,并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法”。
这个方法甚至可以说是插片验光的最早形式——在一定远处画上大小不同的汉字,在患者眼前用正负不同、光度不同的镜片试验,哪一种镜片能看清楚小字,即用此光配镜。当然,这种方法没有现代的验光手法精准,但在当时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人对视力检测的需求。
而在两三百年后,遥远的欧洲一位眼科医生发明了更加准确的方式。1862年,荷兰眼科医生赫尔曼·史奈伦发明了一种标准的视力表,在当时的欧洲近视与远视镜已经相当普及,所以制定一个工具让视力测量标准化十分有必要。而史奈伦发明的现代视力表之所以沿用至今,是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简单迅速地了解到视功能的初步情况,方便之后的医学治疗与检查。这种视力表是根据国际视力表的“1分视角”、“五米距离”、“小数记录”等标准制作成的。所谓“1分视角”就是由外界两点发出的光线,经眼内结点所形成的夹角。而视力表上选来让我们认的符号叫“视标(target)”。表示视力的公式规定用V=1/a,其中a表示在标准检查距离(5m或6m)处,视标一划在眼节点形成的视角(分)记录。就是说,视力是视角的倒数:如果视角是5°的话,视力就是1/5=0.2。
日本采用的兰德特氏(Landolt)环行视力表,又常被叫做“C表”。而根据我国《民用航空招收飞行学生体格检查鉴定规范》,“C表”也是我国飞行员招收所所采用的标准。
还有就是美国现在还在沿用的“Snellen chart”,它是由各种拉丁字母组成的,是最初版本的视力表。
国际标准远视力表和我国徐氏设计的近视力表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普遍地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是以E字为视标,其笔划宽度与间隔均为1分视视角,视标E的边宽为5分视角,缺口宽度为3分视角,视标排列共12行,视标的递增率为调合集数,视力为等差级数(0.1~1.0),以小数记录。
三.e表
那么我国的视力表为什么是E, 主要原因是“E表”适用于无法顺利阅读拉丁字母的人群,同时适用于母语不使用字母表的人群。对于年纪小的孩子,尤其是一至三岁婴幼儿近视力定量检测。其特点是不受语言障碍限制,婴幼儿易于接受,所有也有点状视力表这类简便易行的婴幼儿检测视力表。
四.屈光度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屈光度的概念。人们口中的近视度数与屈光度关系密切。1屈光度被定义为光线在通过镜片在镜片后一米处形成焦点。以D表示,f表示焦距就有公式D=1/f。距离如果镜片焦距是0.5米那么这个镜片的屈光度就是1/0.5=2,习惯上人们喜欢把这个叫做200度。
一般来说屈光不正的人视力都不太好,屈光度数越高,裸眼视力也就越低。但这也不绝对,有人屈光度不高,但是视力却很低,因为影响视力好坏的不只屈光度一个因素。如果眼睛有其他疾病或网膜成像功能、视神经功能受损等也会使视力下降。所以出现视力下降的时候要到正规眼科医院经常检查,来确定眼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