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读《社会性动物》——无数人推荐的社会心理学经典。先浏览了一下目录,总共九章318页。最后一章主要用于说明实验一些注意事项、原理等。预计10天左右可以看完,恰逢春节,仍然是一个挑战啊。
书的一开始就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解释了书名的来源:
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那些不能过公共生活,或者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过公共生活,因而不参与社会的,要么是兽类,要么是上帝。
的确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而存在,也可以说,没有人可以不与其它人发生关系——不要想污了。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定义
这里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以“社会影响——人们对他人的想法或者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为中心论题,提出一系列与社会影响有关的问题用以说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主要研究以下问题:
人们是怎样受到影响的?他们为什么会接受影响——或者从另一角度,对他而言这些影响中隐含了些什么?哪些变量增加或减弱了社会影响的力量?这种影响是长久的还是短暂的?哪些变量增加或减弱了社会影响效果的持久性?……
事后聪明偏差:一旦知道了某个事件的结果,人们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预测能力。——不就是我们常说的事后诸葛吗?我们身边从来不少这样的人,他们的口头禅就是:”你看,我早就知道……“。
书中提到这个偏差的原因是用于说明,心理学实验要避免从结果来推断原因。
二、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阿伦森定律
这部分阐述很有启发。
人们在解释令人讨厌的行为时,倾向于给作恶者贴上标签(疯狂、残忍、变态——),由此而将这个人从“我们这些好人”中排除。那样的话,我们就不需要为那些讨厌的行为而感到烦忧——就是说那是他们这群变态做的事情,我才不会这样,自己化身圣母。
看到这儿了,我首先想到的是2013年长春3.4盗车案。当时一辆RAV4汽车被盗,盗车贼掐死了车上两个月大的婴儿。这件事情被报到后,无数网友的反应就是痛骂盗车贼的丧心病狂。好像没有太多的人去思考,他为什么去这么做?身边的人都说,偷车嘛,为什么要杀害无辜的孩子,两个月大这个事实,加重人们对凶手的痛恨。
然而这样简单的贴标签就没有什么*用。一些情境变量,可能会促使我们大部分“正常的”成年人,以一种非常令人厌恶的方式行事。只有当我们试图理解这些变量,理解那些令人讨厌的或破坏性的行为产生的过程,才有助于控制我们的做出那样的举动。
我对于上面的案件曾经试图解释,大概出于心虚,对于盗贼,听到一个婴儿的哭泣,和听到一个成人的喊叫并没有什么区别,他应该是担心被别人发现,惊惶失措而失手杀人。像上面作者所提到的,一些特殊的情景变量所导致。我们常在电影中看到,做坏事被发现的人,出于害怕,本来没有杀人的念头,却将别人掐死的场景,应该与之类似。
看了一点,感觉不错,很有阅读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