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现在,在工作中需要给合作伙伴进行一次宣讲会,来介绍我们的产品。台下坐着合作伙伴的领导和邀请到场的嘉宾。我走上台,打开PPT,突然忘记了开头该怎么讲。而忘词这件事带来的直接反应,就是肌肉紧张,口干舌燥,一直清清嗓子却磕磕巴巴,用一段尴尬的自我介绍开头。半年前,针对又一次的宣讲会,我做了不少准备,放进去了自己的故事,加入了戚泽明老师今天也提到的“巧合”,然而更尴尬的是,这次因为准备的时候看了太多的技巧,反而没有花时间好好训练自己的演讲内容,开讲的时候声音居然在抖。
以上是两次尴尬的演讲经验。戚泽明老师今天也提到,白岩松是不会想看自己的录像的,因为对内心是一种冲击。我想如果把我之前的窘态录制下来,尽管我不是网红或者明星,我应该也会想花高价把版权买断吧。因为自己职业的原因,有时候需要站在台上对着大家演讲,演讲所谓的“干货”都是行业知识,我非常了解。之前对于演讲的一些技法也断断续续读过一些书,可是却只记下了只言片语,导致了最终的结果极其糟糕。
今天戚泽明老师的分享从整体上梳理了设计一个演讲需要具备的要素和技巧,我自己把戚泽明老师的分享简单总结为三点,那就是:
第一:把自己当成活生生的人
戚老师提到英雄之旅的故事,而那只是故事模式而非演讲模式。将故事模式演变为演讲模式需要我们挖掘自身的经历,自身的故事,自己内在的情感,然后去分析并挑选部分来转变成自己的内容。自身的素材总是最容易发现并且也最细节的,汤小小老师在写作课的分析中说到,讲编造的故事可能会失去很多细节,而讲自己的故事不会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在一个成功的演讲当中,把自己当成最生动的人物形象,可以作为入门的第一步。因为自己所经历的情感、挣扎、困惑、不解、迷茫、别说台下的观众,就连我们阅读过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当中,人类都经历着相似的情感体验,用这样的方法能够更好的引起共鸣。
第二:把观众当成活生生的人
小时候在看一些文章都说,如果紧张的话,就要把台下的观众当做萝卜冬瓜。可是台下的观众都有血有肉有思考,比起萝卜冬瓜可是挑剔的多,所以要通过演讲来打造戏剧化的情节和创造直指人心的艺术。不管是通过充满笑容的图片引发观众的共鸣,还是通过每隔几分钟给观众一个奖励,都是把观众当成与我们同时分享此刻的人,与我们一起感受当下。
第三:通过练习忘掉招式,讲技巧内化于心。
戚老师讲的内容我记了三页笔记,可是正如老师所说,要勤于练习,听老师讲再多都只是对于“演讲”这件事本身更加了解,而不是对演讲的技术更加熟悉。为了更好的锻炼自己,还是要通过每天读诗,与小伙伴一起读剧本等方法,来锻炼自己的情感,使得自己的演讲情绪饱满,感染观众;同时,要更加珍惜每一次的登台机会,每周准备一个3分钟的小演讲并且进行录像,勤于练习,最终做到忘掉招式,进而“得意忘形”
跟着今天学到的方法多加练习,相信之前尴尬的局面一定不会再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