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思考的艺术· 48 自我选择偏误》
我们相信“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是独特的”“我是最特别的”。
这固然没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但是,一棵树也不会只长一片叶子,不同的叶子也极有可能落在同一个地方。
当我们本身是样品的一部分时,有必要格外防备,不要掉进自我选择偏误的思维错误陷阱。
01 一家报社给他的客户寄去一张调查表,旨在调查他们觉得这份报纸有多重要。可惜只有订阅了这份报纸、尚未退订的客户才能收到调查表——也就是对报纸较为满意的续订、在订客户(其他人不再做样品)。这样的调查满意度有多荒谬可想而知。
02 一家公司做了一项电话调查:给每个家庭打电话,想要弄清楚每个家庭平均有多少部电话。在分析调查结果时,调查公司感到非常吃惊,因为他们发现竟然没有一个家庭声称没有电话!
03 有个只允许用户使用IE浏览器的银行在官网做调查,结果显示100%的用户使用IE浏览器付费,所以就没有必要开发其他浏览器的插件了!
04 有个研究,想要证明蜘蛛的听觉器官在它的脚上:把蜘蛛的脚剪掉之后放音乐 发现蜘蛛即使听到音乐也不跑了,可见蜘蛛的耳朵在它的脚上!
05 春运期间,某电视台记者在动车上采访了一整车厢的乘客后感慨:今年春运票源不紧张,每个人都买到了回家的火车票!
06 想起有一个同学拥挤的地铁上,抱着手机聊天,突然她很慌张跟对方说“我的手机好像不见了”!
有时候,我们就是太容易对自我的特殊性识别过度,把身为众多样本之一的自己当成“独特唯一的一个”。
也有时候,我们容易放大自己的共性,过高估计与自己某方面属性相同的同类。比如“怀孕之后,发现原来怀孕的人这么多”,其实怀孕的人一直都有,只是自己突然格外关注,心理上觉得多了,这就是“视网膜效应。”
我们总是选择性地只去看自己想要看到的,一次次地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被称为“所有思维错误之父”,它对新信息进行滤掉、筛选,去除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的新信息,只接受其中与我们现有的理论、世界观和信念相兼容的部分。这就是网上说的“为什么你读了好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所在。因为我们的大脑设置了屏蔽障碍,没有真正汲取“新”知。
我们总觉得平面镜是诚实的,照出的是真实模样;曲面镜里是扭曲变形的虚假样子。但是我们毕竟无法跳出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到自己的全貌,或许哈哈镜中那个长脖妖、那个大头怪才是我们真实的样子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