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周六下午,我惬意地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晒着太阳发呆。身后有两个小女孩咿咿呀呀地和爸爸说话,两个孩子奶声奶气,中文却说得字正腔圆。我心里正感叹我们大西雅图的华人就是多,到处都能听到普通话,那两个孩子就突然跑到了我的面前,冲我微笑。我一下傻了眼,这可是两个金发碧眼的小萝莉呀!
我再一回头,果然看到了帅气的美国爸爸和娴静的中国妈妈。
在美国,我见过很多跨国婚姻。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家里都是用英文交流的。
来自中国的妻子或丈夫,在与另一半的交流中英文水平突飞猛进,但他们依然维持着中国的朋友圈,热热闹闹地用自己的母语和自己的同胞描摹和分享着自己的幸福生活。我想,他们心中或多或少,都是有些遗憾的,哪怕英文说的再好,心中仍旧有着割舍不掉的母语情节,仍旧会期待爱人能深清款款地用中文说一句情话。
所以,当我看到这两个金发碧眼的小女孩,欢乐地用中文和爸爸交流的时候,我会那么惊讶。她们的妈妈,则安静地站在在一旁,微笑地看着丈夫和孩子,尽情地享受着天伦之乐。结束寒暄,这位酷酷的老爸,用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叫两个孩子挥挥手,说“叔叔阿姨再见”。
中文,作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没有爱作信念与支撑,谁又能掌握地这样地道。这位酷酷的老爸,若是没有广博包容的心态,又怎会愿意用中文作为一家四口的官方语言。
2.
这又让我想起了“励志姐”的故事。
May是和我一级的药学院PhD学生,上半年刚刚结婚。私下里,我们都偷偷管她叫“励志姐”,因为她的爱情故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May的老公来自Macedonia,是她大学去德国交流的时候认识的。
我去维基百科上搜了搜,才找到了这个单词的正确拼写方式。这个马其顿共和国是一个位于欧洲东南部的小国家,1991年才在南斯拉夫解体后获得独立。
大三的暑假,May通过学校的交流项目飞到德国,没多久就认识了这个在德国留学的小伙子。小伙子身材高大,虽然母语是马其顿语,但是他同时精通德语和英语,很快虏获了May的芳心。认识了短短两个月,他俩就恋爱了。
可惜交流项目是短暂的,May很快就要飞回美国。在我们旁观者眼里,这恐怕只会是一段无疾而终的异国邂逅吧。
谁知May是个对待感情极度认真的姑娘,回到美国之后,她依然和小伙子保持着热恋关系。她说小伙子的家人都不会说英语,所以她就开始自学马其顿语,为的就是将来有一天结婚了,可以和小伙子的家人无障碍的沟通。
两个年轻人凭着一腔热情,视频简讯,你飞来美国,我飞去德国,愣是将这段看似不靠谱的异国恋坚持了下来。
两年过去了,两个年轻人真的走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却遭到May的家里人激烈的反对——他们都觉得她疯了。是的,美国的家长和中国的家长并无二致,他们也无法接受这样一个来自不知名遥远小国的女婿。
可是May铁了心,小伙子也争气,去年秋天硬是从微软的德国总部转到了美国总部。
两人筹备了整整半年,终于如愿以偿在小伙子的家乡Macedonia举办了婚礼。他的家乡人依然无法开口说一句完整的英文,可是May的马其顿语却已经说的无可挑剔。
为了自己爱的人,学一门仅仅两百万人口掌握的外语,只为了和他的家里人说上话,这本身就是一个励志的传奇。
面对这样一个勇敢并且努力执着地走近自己的爱人,有谁会不珍惜呢。
3.
在跨国情侣携手的最初,他们或多或少都收获了身边人的反对。毕竟,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尽管会迸发出激烈的爱情的火花,却也更容易埋下误解和冲突的种子。但一个优秀的爱人,能够努力学会她(他)的语言,尝试理解她(他)的思想,给了爱人满满的安全感,也用事实告诉了身边的所有人,我们是最合适的,我们会幸福的。
我们系的一个年轻教授,娶了自己的中国师妹。他的电脑桌面是妻子给两岁女儿喂饭的照片,他会得意地和我们一众中国学生自夸“我的中文比女儿说的还要好”。
对他而言,学中文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每次听他说起其中的故事,我都能感受到满满的温馨和爱,最重要的,是家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家庭幸福是每个人毕生的追求。不要说跨国婚姻,就算是两个从小到大生活轨迹都相似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从这个角度来说,理解和沟通,在家庭关系中就成为了破解误会、获取幸福的不二法门。
对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我们不用去学习外语与另一半沟通,也不用绞尽脑汁融入另一种文化来理解他们的思想。
我们需要的,只是更多贴心贴肺的交流和更为设身处地的着想。
家的味道,不就是全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嘛。
喜欢这篇有温度的小文吗?欢迎点赞,欢迎关注哟^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