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令威事,见于《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
按故事说法,人而学仙,化而为鹤,我们不知道这是人偶然化为鹤!还是本来是鹤而偶化为人?亦或是随心所欲,想人化人,欲鹤化鹤?
《庄子》中有“庄周梦蝶”事,说法是“齐物”,不知道是庄子本来是一只蝴蝶呢?还是蝴蝶是庄子呢?是庄子入了蝴蝶的梦呢?还是蝴蝶入了庄子的梦呢?“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所谓“齐物”、“物化”,是指万物齐一,交合变化。以今天的物理学观点去看,是原子层面的万物同一。古人当然不懂现代物理学,但是在精神思想上达到了这个认识。物我如一,这是一种平等视角下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认为人本来不是人,而是某种别的事物,但是可以幻化或者修炼成人,这种思想古人颇以为然之。比如认为至尊贵者皇帝本来是龙,降而为人统领人间。皇后则本是凤凰,降而为人领袖天下母仪。至低下者则树木百兽,皆有可能化而成人。仙鹤是一种比较悠闲优雅的生物,翩然而来翩然而去,于是成为神仙一流人物追求的幻化对象,又或者前文所云,本是仙鹤,化而为人也。
如上诸多林林总总的说法看法,归结起来其实各种神仙精灵生物倒是其次的,重点的核心是人。人修炼到一定程度,可以化为各种事物;各种神道事物则搞来搞去,也总之要变成个人的样子。成皇帝皇后当然最好,至不济当个济公也行。实在都不可能,那就做个野狐。于众僧论法说道之际旁边听听,如有可能再旁敲侧击打听点成人之道。固所谓之野狐禅耳。
丁令威固人也,学道仙,成了一只仙鹤。我们现在不知道他是长期为鹤,还是短暂为鹤。不过有一些疑问待解决,比如说化身为鹤后还要不要象别的鸟一样还吃虫子?还是说按照道教说法,人成道后就餐风饮露,能够不食而生。能够不食而生当然最好,如果万一要吃可能麻烦也不小。比如有了道法,也许还能领着别的吃食不够的鹤们很轻易的就寻找道食物,此固然违背得道者不伤生的原则,但也并非不可能的事件。因为据我们看,神道们似乎也是有一些兴趣喜乐的,否则变这化那,演这出搞那出,何苦来哉。
《太平广记》中有一则“为虎作伥”,说被老虎吃的人会化身伥鬼,领老虎去吃别的人。这个现象从精神本质上来说符合人类心理现象,所谓哥德斯尔摩综合症候群正是这个反应。被歹徒挟持伤害的人质,会爱上歹徒进而帮助歹徒去伤害其他同类。老虎与虎伥的关系,大抵如是。
由这个角度去看,丁令威则很有可能会帮助别的鹤去吃虫。因为我们实在不能确认焉知不是那只鹤“吃”了丁令威?丁令威是否成仙须存一疑,盖丁令威本来是人,现在成了鹤,而不是别的物。比如说成了要做皇帝的龙,或者成了卡夫卡笔下的甲虫。总之成了一只鹤,还发出来了声音说起了人话,此事操作性太大目的性太强,大有可疑?
如果此疑成立,则丁令威本人和其所化的仙鹤,则很有可能都是无辜的。就是说,他们很有可能只是某种“伥”而已。为某物所驱使所吞噬,进而成为某物之“伥”,专司干引路的活儿。其目标不是别的,正是要引众生为是物所吃而已。这个结论当然很可怕,因为如果逻辑成立,那个使丁令威和仙鹤化为伥者不是别的,正是哪个修成不死之仙的“道”。丁令威及仙鹤本身,固二“道伥”耳,更有何疑?
威也鹤也,是为仙为伥,至此已经固然不重要矣。重要的是,为伥后的丁令威鹤(既已合为一物,未妨且共以名之),似乎并非乐在其中,而是忧愁满满。你看“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一句,多么充满了对于往日时光的回忆和珍惜。只是我们必须理解,彼辈既然身为道伥,也不得不干些伥活,于是又说“何不学仙——冢累累!”,然后高飞上天,终于了无踪影。
丁令威鹤的这最后一招套路使完,全身而退,果然不愧专业的托儿,的确潇洒已极,足令我辈叹服。然而渺则渺矣,其对于人世生活,对于故家的深深眷恋,实令我辈更加感动。由是我们也就不免生出一种尘想:地上生活如此令人眷恋,那天上的神仙之道又学他做甚?
2018-11-1于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