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一课是写作部分的最后一课,老师先带我们回顾了写作版块。
前三节课帮助大家回归写作初心,学习使用纳博科夫卡片积累一流作家的顶级素材,一边输入一边输出建立自己的创作回路。搭建写作的“骨架”。中间三节课,学习鉴赏中国古典作品,和西方经典作品,复刻大师名篇,跃迁协作格局,为写作填充“肌理”。最后两节课注重实战,介绍了如何写书评和分销文案。
本节课重点介绍的是怎么写“精读文章”
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来“精读文章”就是精读书之后写出的原创美文。
(这里我想补充说一下,在头一遍听课程时,我理解有点狭隘,先入为主地将“精读文章”解读的对象锁定为书籍。但听过老师解析的案例之后,发现,其实精读解读的也可是一个人。从其作品,从其人生遭遇,从其处世哲学,来解读这个人给世人带来的意义。)
对于想建立个人品牌、或者单纯喜欢写作的人来说,这是必经之路。
精读文章不像其他的读书产品,在内容、模式上有规律可循,它是完全原创的,需要把之前的阅读板块和写作版块的内容串联起来,综合运用,难度会比较高。所以在动笔写之前,要搞清楚自己的定位。
老师解析了几个真实公号的例子。
一个两百万粉丝的公号出了一篇爆文,叫《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我很好奇,特地去搜了一下这篇文章,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文章挺长的,作者以时间为序,随着苏东坡一场 “人生盛宴”的起起落落,解读不同阶段的老苏的处境和作为。为读者解读了一位精彩绝伦的文坛巨匠兼伟大的生活家的一生。并赞誉他是“五千年来最懂生活的人”,只因他无论面对何种处境,始终不懈开拓“生命经验深度和广度”,永远保有“对日常生活永不衰减的热情和想象力”。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成为爆款,首先跟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度有关,老师在课程里说,传统文化是主流文化,这篇文章选择苏东坡这位中国文坛的superstar来做解读,光看文章标题就能吸引大部分读者的关注。再加上团队翻阅资料,精心挑选素材,并条理清晰地组织成文,能让读者喜爱、点赞,也是可以预见的。
然而,我们其实在一开始尝试写读书产品时,都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老师又举了一个语文老师每次写一位诗人的例子。坚持一个主题,形成风格,就是成功。过程即结果,我们在下笔前,就应该对自己写作这款产品的结果有一个规划和预估,有的放矢,才能直线前进。
我个人觉得,比较适合没有做过任何知识产品的人(比如我)来说,坚持写一个知识产品,比如,书单,书评,分销文案,会比较容易上手,本来在输出的过程中也是不断大量输入的过程,对于新手积累阅读量和保证输出频率都挺合适的。我希望能在我的平台上坚持写书评,通过让读者信任、认可我,再进行分销变现。坚持做成个人品牌。
老师在课程中还提到了两个心法:去清单和重密度。
我写文章也很喜欢列个123,感觉思路清晰,但的确很缺乏阅读性,很乏味,老师说清单是信息截面,而让大脑愉悦的是信息流,再次诵读《白玫瑰与红玫瑰》,感觉就像张三丰教张无忌心法时的无招胜有招,一切由心,不拘于一格。
而增加文章的密度还是要坚持卡片法,将语句精简到不能再精简,让每句写下来的话都掷地有声。从每天三张优质卡片开始,把卡片当成精读文章的迷你版,发在朋友圈或微博中。积微者速成,过程及结果,在剩下的三分之一课程里,继续加油,努力!
卡片1
我见:龙应台《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思:
不必追,也不可追。
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守,唯独父母的爱,是准备放手。
龙应台则是看着儿子离去的背影心生感慨。无独有偶,朱自清先生望向父亲离去的背影也不禁伤感岁月无情,年华易老。
父母与子女的缘分其实只是各自人生里的一段。
当你老去,当他长大,你们曾经紧紧依偎的生命轨迹就开始岔开。
你们曾互相影响,互相改变,但终将是不同的个体,独立的灵魂,不应该互相捆绑。
儿子刚出生的时候,不分昼夜哭闹,喂奶,哄睡,我无数次祈祷这样的折磨快点过去。
的确,这样的日子飞一般地过去了。
小孩子长得真快,自己翻身、坐起、到处乱爬,一眨眼会走了,跑了,跳了。从前只会叫“妈妈帮我”,现在总是一本正经说:“我要自己来”
心里有感动,有欢喜,也有小小的失落。
希望自己能一直被他依赖,也时刻提醒自己,他始终要一个人面对这变化莫测的世界。他必须有自己强大的羽翼,才能飞得高,飞得稳。
而我作为母亲最骄傲和幸福的事,可能就是有一天可以微笑着,看他放开我的手,坚定地向着自己人生的目标前行的背影。
卡片2
我见:《人生缘何不快乐 只因未读苏东坡》
苏东坡不求法度不循规矩,不求别人关注,只求自己舒服。
所以为文写诗作画便如入无人之境,敢于用情放胆,荤素雅俗皆不避。
只为取悦自己的他,没想到却取悦了全中国。
这就是苏东坡的艺术哲学——在己体道。
人性都是相通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也属于大家。
在己体道,其实也是成功之道:先要把握住自己,才能把握住别人。
把握住了自己,也就把握住了别人。
我思:
做事不必功利心太强。
享受过程,寻找乐趣,取悦自己,才是正道。
比如,写作,不可否认,除了直抒胸臆,表达观念,宣泄情感,我也希望能通过写作实现价值的变现。
但,如果写作的目的只有变现,为此一味迎合大众口味,哪些文章受欢迎就模仿写,变成套路,没有自己的思考,失掉了写作的初心,何谈“我以我手写我心”?又如何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
这样写出来的文字只是劣等的仿造品,是没有灵魂的糟粕。
没有人会为糟粕买单。
反过来,打破一切套路,不盲目跟风,敢于说真话,力求用文字最精准地表达我的所思所想,这是写作者应有的态度。想必全身心沉浸在真诚的创作过程中的我们会体会到无可比拟的幸福和感动。而这幸福和感动也会通过笔下的文字打动读者。
卡片3:
我见:《人生缘何不快乐 只因未读苏东坡》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这句话,简直就是为苏东坡量身定做的。
他的处世哲学就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我要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大的快乐。”
于是,他活成了宋朝最伟大的大逗逼。
我思:
苏轼少年成名,才华横溢,但因品行正直,不愿站队搞党派之争,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当官40年,被流放了33年。最惨的一次差点被皇帝砍了脑袋,所幸太后搬出先帝的话劝阻皇帝,老苏才死里逃生。
可他就是一个“奇葩”,被贬到哪里都能悠然过日子。
被流放的岁月里,他馋酒,就偷瞒着官府自己酿酒;没菜下酒,就怂恿别人宰杀病牛,呼朋唤友,大快朵颐。喝酒喝太晚,回来童儿睡沉了听不到敲门声,只能跑去江边听一夜潺潺水声。回来却写了著名的《临江仙》。还有余心和看守他的官员开玩笑。
如果不知道他的处境,听着真是个欢乐的故事。
老苏遭受着政敌的迫害,被流放,被贬黜,常人或许就被打击得一蹶不振或者愤世嫉俗起来。而老苏却活得潇洒,活得滋润,活得自得其乐。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老苏用一生完美诠释了这一句话。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当处在人生低谷,为生活所困,与其消极逃避,怨天尤人,不如接受现实,积极面对,苦中作乐,将日子过得漂亮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