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电影院看了《我和我的父辈》,虽然第四段烂到不能再烂,但前面三段,多多少少让人有些感触。
在我的童年里,其实父亲的角色一定程度上是缺失的。家中有三个孩子,母亲在家做工带着我们,父亲生计所迫常年做外承揽一些零碎的建筑工程,只有每年到了夏收、秋收以及过年的时候才能看到父亲,但还是很感谢父亲,他在自己能力所及内给了我们一份完整的父爱。
童年中对父亲印象最深的有三件事情,一个是他亲我们的时候扎人的胡子,一个是每次出差回来都会给我们带很多酥糖和巧克力,再就是他离开时我们哭泣的场景。
也许是觉得对我们有所亏欠,父亲从未动手打过我们三个。每次回家在家逗留的时候,都会很温和的跟我们说话,加上母亲性格也好,他们两个大声说话的次数都屈指可数,家里始终处在一种很温馨的状态。
十五岁那年,做了一件错事,差点走到人生的另一个方向。乡镇中学条件很差,想读书除了课本都找不到别的书,学校唯一的图书室也从不开放,这对当时求知若渴的我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一次路过图书室,忽然发现门是被撬开的,于是便偷偷进去拿了几本书出来。从那以后几天,陆续又拿了几次,虽然有时候也会还回去,但终归是积攒了几十本,直到有一天被发现,然后被请进了派出所。
至今还记得派出所关人的屋子,墙壁上写着“浪子回头金不换”“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在那里,我度过了人生中最难熬的一个夜晚。
父亲知道后从外地连夜回来,多方奔走,终于在第二天把我保了出来。其实现在学了法律,才知道到当时不满16岁,又是初犯,加之金额小,行政拘留都不会有,更不用提刑事。但当时的我怕极了,不光担心会坐牢,还担心父亲会狠狠揍我一顿。但是并没有,父亲一路沉默的把我接回家,没有想象中的打骂,只是说“怪我对你们关心教育的太少”。就是这么一句话,像重锤敲击在我心上。
这件事情,是我走上成熟的重要节点,也许从那一刻,才真正“十五而志于学”吧。高中的三年,我时常用这件事激励自己,不能自我沉沦,要争口气,不光为了离开那个环境,也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
幸好,做的虽然自己不甚满意 ,但比父母期望的已经好了很多。
一晃二十年过去,自己为人父也已多年。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关心,是时候开始尝试做好父亲这个角色了。
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