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原谅我每次啰嗦这么长,因为我只是想严谨地将问题说清楚。
1
◇
这个问题来自一个大家都可能略有所闻的实验。
在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实验在一个幼儿园里进行,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小椅子的房间里,桌上托盘中有儿童爱吃的糖果、曲奇饼干等。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糖果,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得到额外的糖果作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来。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煎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人的糖果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过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提桌子、拉辫子……,有的甚至去打糖果。结果大多数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没有按铃就直接将糖果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糖果,半分钟后按响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时间。
这个实验最初目的是研究为什么有人可以“延迟满足”,而有的人却只能投降的心理过程。然后在米歇尔对这些孩子后来长期的追踪研究中,大致得出了以下结论:
1、孩子们的“延迟满足能力”与学习成绩正相关,可以等上15分钟再吃糖果的孩子平均学习成绩要比马上吃糖的孩子高出210分(不知道在美国这个差额具体是什么程度,看数字应该很不小~)。
2、选择马上吃糖的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他们通常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友谊。
3、孩子们35岁后,当年不能等待的成年人有更高的体重指数,并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问题。
2
◇
转换到成人世界,对于成人来说“延迟情境”不会是这么简单,比如,以奖励物品的数量和差异程度来划分,延迟满足的实验模式还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
第一种,在延迟奖励和及时奖励的相对和绝对数量都十分小的情况下(但不能小到不能激起被试对象一点兴趣),延迟满足能力就与自我控制、自我恢复、智力以及一些其他因素有关。
第二种,即时奖励诱惑极大,而延迟等待并不能使被试者获得特别的奖励。这种实验可以测量过度自控者的反应。
第三种,向被试者提供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延迟奖励,而想获得它必须抵制同样具有极大诱惑力的即时奖励,这样则创造了一种两难情境,被试者需要更加复杂的认知过程的参与。
在1999年时,米歇尔等人还提出了一种富于创想的的理论框架,通过“冷热系统”,来阐释延迟满足与自制力的形成。在这个模型中,一种是认知性、策略性、连贯性的“冷系统”,一种是冲动型、反射性、情绪性的“热系统”。该理论提出,当人们设法通过注意控制去冷却冲动型反应的时候,他们会运动大量的认知资源,而这些认知资源正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我国古人早对此有所总结,即为:“冷静”。
另外,近些年,在成年人领域,职工“延迟满足”与工作相关研究也日渐增多。
我们不难想到,关于延迟满足的相关研究,都是基于这么一个假设:它与人们的自控、意志等能力正相关,与人们工作生活的成就、幸福等正相关。虽然关于延迟满足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原因可能来自于要素的难以测量以及需要追踪过长的时间等因素),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假设必将成立,尤其是越来越多人开始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个体对自身的记录、研究将来会成为重要的研究资料,这必将为或许几十年后实证这个假设的成立提供充足的证据。
3
◇
虽然,延迟满足对个人发展的有益性还未有充分的实证研究,但可以设想,如果在每个情况下,我们都急于吃掉面前的糖果,必将是一个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虽然,延迟满足这个名词大家或许有些生疏,但他的另外一个代名词“耐心”,应是大家从小熟知的。
虽然,在我的人生字典里,我一直认为这类的能力都是最初级阶段技能。
李笑来同学曾形象的比喻人的一生:
从某个角度上看,人类也许是地球上最尴尬的物种之一:长期的进化是人类发展到今天这个高度,但是,每个人都在出生的那一刹那,实际上与其他动物居然站在几乎同样的起点上,心智要从零开始进化。此后的一生中,要用相当长的时间通过枯燥的学习和反复的实践才能获得文字运用能力,有了文字能力才能通过阅读摆脱种种局限获得更多知识。而后还要学会逻辑、通过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然后才可能成长(或用进化一次类比)。当然一定有相当比例的、绝对超过半数的人其实在这条路上只进化到一半都不到的程度。
(接上面虽然),但是,跟李笑来同学不同,我依然震惊于“进化不完全的人”的存在(或者称为停滞而不再进化),初次发现有这样的情况时,我竟悲伤不已。
大约有三种情况。
第一类,是我们的父辈。这一代人中相当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心智的发展挖往往局限于个体经验,来自最基础的【探索-反馈】机制,无法通过科学、逻辑的方式去思考抽象问题,甚至有些日常问题也与我们看法相悖。但在局限的条件下,也正是他们改造了世界、发展了世界,我们应当时刻保持尊重与理解。
第二类,是我们这一辈。这一代人中绝大多数,都在上代人的红利作用下,读大学、上研究生,占有了极为丰富的知识,心智发展空前提高。但绝不是都已进化为完全人,这一代人中仍有很大的遗憾存在。比如完全0的满足延迟能力,我极度惊讶于那些甚至没有意识到需要去拒绝眼前小小满足,需要去努力为延迟奖励而奋斗的人,虽然有些情况你做不到(比有有些“瘾”类),但你有没有意识到你需要做的?有时候态度真的很重要。满足延迟仅仅是进化为完全人的一个基础技能,不懂得拒绝,不能够忍耐的人,必然会自酿恶果,也自然被人们认为不成熟,不理智。谁愿意与一个不成熟、不理智的成年人共舞?
第三类,是我们的下一辈。下一代人正在茁壮成长,我们期望给予他们以无限呵护,恨不得替他们经历所有苦难。心情可以理解,孩子们自己体验生命的奇迹本身或许才是孩子们最大的人生意义。心理学中,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潜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我设想大家都知道,“潜意识”的健康程度与人生的“健康”程度绝对的正相关),父母是其潜意识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满足延迟意识作为一项重要基础技能,如果没有在潜意识时期形成,恐怕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这也是你必须要“耐心”的重要理由,因为它将助力你的孩子更加有延迟满足的能力。
4
◇
从生理学角度已有研究发现,即时满足与我们的情绪中枢有关,也就是1999年米歇尔冷热理论的热系统;延迟满足则受控于思维、推理、抽象的能力,也就是冷系统。在现代的成功学中,延迟满足显然是心理成熟的表现,也是情商的重要成分。
如果你现在仍是选择要迅速把糖果放到嘴里,我首先要建议你的是,要清楚认识到:把即时满足放在第一位是很可怕的事情,单凭这一点就可以强烈的证明你是多么的幼稚,是多么与成熟、与情商无关。
令人欣慰的是,心理学研究已表明,延迟满足是一种人人都能够学习的能力,可以通过练习来强化延迟满足的意识。我们这里仅讨论一种极端点的情况,不给于“糖果”过多的意义,否则就需要加入更多的认知来进行判断。比如,ABCD分析法,由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博士汪冰提出。
其中,A代表行为,B代表现在,C代表未来,D代表改变的策略。
例1:你的A是玩“抓娃娃”“上瘾”,你的B是有可能以不成比例的成本换取娃娃,你的C是浪费了金钱和时间,给孩子起到了错误的行为教育,致使孩子在一些诱惑面前不能停止,你的D要怎么办?
例2:你的A是推卸责任,你的B是心理上的较为轻松,你的C是损害了被你推给责任的人,丧失了承担责任的美德,失去了承担责任带来的锻炼的机会,长此以往,谁敢不躲你焉?那么你的D要怎么办?
例3:你的A是办事拖延,你的B是能做你现在想做的事情,你的C就是你的未来将有一大堆让你头疼的问题,你的D要怎么办?
(举这么几个例子真让我头疼,要么这么干的人逻辑不清晰,要么压根就没逻辑,用后脚跟就能想清楚的事情,为何是如此固执地走错误的道路?)
让我们看看在文首的试验中,那三分之一是怎么做的吧。有的闭上眼睛,有的离开座位“不见”糖果,努力将自己与糖果“隔离”,有的可能通过唱歌、舞蹈、自言自语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来克制自己的欲望。连小孩都有办法使自己尽量延迟满足,难道我们成年人还没有办法么?
对于例子1:我是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蒙蔽了你的双眼,抓走了你的心?难道“抓娃娃”也是一种赌博,凡是赌博从概率上讲都是庄家要赢的这样基础的常识你都不懂么?作为偶尔的一个消遣可以,作为了一种爱好又是怎么说的?
对于例子2:推卸责任这种事,咱们还是可以理性谈谈的,单从延迟满足上讲,这种行为的实质是想得到推卸责任的轻松(即时奖励),而放弃了承担责任的历练(延迟奖励)。正确认识到即时奖励将带来恶果和承担责任将带来成长,才能将“即时奖励”看清楚,即时奖励并非奖励,只是自己心理的一种逃避。
对于例子3:拖延症,是人们成长的一大障碍,往往不熟悉、不掌握、步了解的东东容易导致拖延。对于我来说,这主要看这些东东对于我的意义所在,是不是我成长的方向,是不是我解决问题的武器,是不是我应具备的技能、素质。关于治疗拖延癌,有很多励志类书有介绍方法,自行尝试便是。
5
◇
人从出生的0心智开始,不断成长不断历练,确实不好说确切哪个阶段是完全人节点,可我还是想努力给它定个标准。我想,它应该是:有工作生活所需要的基础素质和技能,有较为清晰的目标和方向,有围绕目标较为强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能力去探讨修正自己,有能力不盲从不盲拒尤其是不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