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流水一般,匆匆流去,一个学期的教学生活也即将结束。伴随着期末考试的来临,大家都进入了紧张的复习阶段,我们也不例外。回想这一学期的教学生活,感慨颇多,有一定的成绩,也有一定的不足。随着考试的结束,这一学期的教学也慢慢进入了尾声。
在这学期中,首先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了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而且经过一年的接触教学,已经了解了各个班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在这一学期中,我们首先学习的是《天气》这一单元,在这单元的学习中,为了了解某一段时间内天气的变化,孩子们从认识各种天气符号,再到自己设计各种天气符号。孩子们还制作了天气日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了四种天气特征的数据,并形成了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认识。
孩子们使用了温度计在室内、外去测量气温,感受不同地点的不同温度。
风,我们看不到,但是当树枝摇动时,我们知道,那是风的作用;当风扑面而来,吹动我们的头发时,我们感觉到了风。那风怎样测量呢?我们一起制作了简易风向标。
制作完毕后,学生们拿着风向标,在室外空旷的地方测量风向,回到教室后交流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因此,孩子们对风向的理解更为深刻。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孩子们了解了人们一般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这四个方面描述天气,引导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研究,并学习像气象学家那样观察、记录、分析各种天气现象。孩子们对天气有了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发现了科学工具是自己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
第二单元的《溶解》,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比如把盐慢慢放入水中,就会慢慢化掉类似的现象,有的甚至亲手做过,但不能准确的说出什么是溶解,所以这一单元的第一部分,我和孩子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去了解溶解这一概念。
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子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状态,慢慢形成了溶解的概念;除了用肉眼观察还能用什么方法判断一个物质是否溶解呢----过滤。
动手的过程总是快乐的,孩子们积极参与、踊跃尝试,更进一步加深了溶解的概念。
孩子们又用高锰酸钾来做溶解实验,在溶解的过程中能够观察到高锰酸钾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第二部分中,通过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同学的食盐溶解的快,有的慢呢”开展了自主研究活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讨论、争辩、提出问题……
最后一部分也是以问题导入的,“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呢”,孩子们在前几节课的实验中收集得到的食盐水已经有了少量的食盐析出,为了加快水的蒸发得出实验结果,所以需要用到酒精灯。因为孩子们是第一次学习使用酒精灯,教科书上对酒精灯的构造、火焰分层、点燃酒精灯的方法、熄灭酒精灯的方法做了详细说明,强调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对注意事项了解以后,由我来进行实验操作,当实验结束时,孩子们观察到蒸发皿中有白色颗粒出现。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是食盐吗?孩子们小心翼翼、仔细观察、组织讨论……最后我告诉学生们,这些就是食盐,更印证了孩子们的猜想。
在周围的生活环境里,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声、鸟鸣,城市里的汽车声……第三单元由一段视频来引入了《声音》,提出各种问题。
第一部分中,孩子们使用不同型号的音叉制造出的声音讨论声音的异同;
在第二阶段,孩子们一起探索了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这一问题。孩子们对声音是有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这一概念得到初步的理解,这时有孩子提出:那我们说话是哪里在振动呢,马上就有其他的孩子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释:我们说话的时候脖子喉咙的地方在振动。接着引导孩子们翻到资料库,来进一步了解我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第三阶段,我由问题引出接下来的活动,声音为什么会有不同,男生和女生的声音也不同?这时,让孩子们使用人人都具备的直尺来探索尺子声音的强弱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实验,孩子们知道了原来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有关,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速度有关。在这一活动中,孩子们改变拨动尺子的力度、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使发出的声音在教室里谱成了一曲动听的乐章。
紧接着又有问题出现了,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于是我们的小小讲解员出现了。
模拟鼓膜振动
在这一单元中,孩子们不因能找到答案,而且还对他们的不断发现感到骄傲,对科学的兴趣又加深了一步。
在前面的学习中,孩子们已经能够有目的的观察身边的事物,但此时的孩子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可以观察研究的对象,而当我们引导学生对身体关注的时候,熟悉的身体活动与陌生的社体结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平时习以为常的现象变成了问题接踵而来,于是孩子们对于自己身体的研究就在这样的状况下展开了。
在第一课中,《我们的身体结构》,孩子们从整体上认识了人体的结构,为了加深孩子们的印象,课堂上的小模特出现了,虽然同学们身高体重各不相同,但是身体外部结构都是一样的。
在第二课学习前,我们年级刚刚组织了拔河比赛,于是我以这一活动来引起孩子们思考,在运动的时候身体的哪些部位都参与了?
孩子们分别说出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参加了拔河的同学,以运动后身体的变化为依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孩子们更是通过这一线索,建立了人体的各个部位是协调工作的。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运动之后会出现这些状况呢?我们以其中明显的两个现像为问题进行讨论,并通过一些列有关的视频来加深孩子们的印象,使孩子们了解了呼吸系统的功能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建立了保护我们的心脏、肺的意识。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问题真是一个接一个啊。我们依靠什么来进行运动呢?我们运动的能量怎么来的呢?同学们都知道答案,是食物,那么食物是怎样给我们带来能量的呢?这时,消化器官图让孩子们作出了猜测,再通过视频了解到了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并且了解到消化这一过程也是需要多个器官共同参与完成的。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们,孩子们认为这一单元既神秘又有趣,虽然不能直接观察但是时刻刻都在感受。
作为科学教学,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脱离不了搜集事实——整理事实——分析事实——建立事实这一模型的基本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是:
1.重视问题的提出。当事实与学生们的经验、认识和已有的概念发生冲突时,便会产生矛盾,矛盾产生之时就是问题提出之时,科学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这种矛盾,更要挑起这种矛盾。2.注意方法和习惯的培养。学习科学,不在于学多么高深的知识,首先在于学习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的习惯,在教学中要重视教给孩子细致的观察、实事求是的汇报、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敢于质疑等科学态度。
一节课并不需要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一节课也许只能完成探究过程中的一小部分,只要这一小部分能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行。总之,小学科学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验探究,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我与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进步,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20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