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作者树上春树,1949年生,29岁起开始写作,此后以写作为生,初识作者是我高中时读过的《挪威森林》,这部爱情小说让我有些郁闷,只记得主角爱情就像坟墓,连自杀都那么残忍。十多年以后的今天再读这本《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全书247页,行云流水,顺畅自然,一气呵成。心想他哪来这么多话,好似磨磨叽叽地说了很多又好像有些道理的话。树上春树本人的写作水平众说纷纭,且不管它评价如何,先取其精华才为上策。中国的吕燕到底是美的艺术、还是丑陋抽象还言人人殊呢。就是写得再怎么不好,坚持了四十年,作家他也名传千里了,且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如此恒心。
如何开始?
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他,如何成为一名职业作家的呢?
树上春树成为一名作家想法源于一场棒球的观赛,按照他的话:
球棒击中小球时爽快清脆的声音响彻神宫球场。啪啦啪啦,四周响己了稀稀拉拉的掌声。这时,一个念头毫无征兆,也毫无根据地陡然冒出来:“对了,没准我也能写小说。似乎有什么东西慢慢地从天空飘然落下,而我摊开双手牢牢接住了它。它何以机缘凑巧落到我的掌心里,我对此一无所知。当时就不甚明白,如今仍莫名所以。理由暂且不论,总之它就这么发生了。这件事该怎么说好呢,就像是天启一般。
这种感觉大概是理性思维所不能理解的,人的意识有时就是如此神奇,偶然也好,突然也罢,一瞬间开壳。或者也可能是平时无意识的积累,不经意间的动作、思绪、记忆积累,质变的一刻,茅塞顿开,好似天降灵感。但是灵感降落也并不一定会去执行,但是树上春树就是这样一个执行力就强的人,立刻去买了笔和纸,但是写什么呢?苦思冥想,觉得自身生活很平淡,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可写。
他的第一本短篇《且听风吟》,二百页左右,花了他差不多半年的时间,夜深时分,结束店里的工作后,坐在厨房的饭桌前开始写小说。除了天亮前那几个小时,他几乎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审视一番不甚满意,但后来一想:反正也写不出好小说来,干脆别管什么小说该这样、文学该那样的规则,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写出胸中所感、脑中所想。
话虽如此,可要“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写出胸中所感、脑中所想”,却远不像嘴上说说那么简单。尤其对一个从来没有写过小说的人来说,这无疑是天下第一难事。为了彻底改变思维方式,我决定暂且放弃稿纸和钢笔。只要把它们放在眼前,这一身架势就不由自主地变得“文学”起来。取而代之,我搬出了收在壁橱里的Olivetti英文打字机,试着用英文写起了小说的开篇。反正不管什么都行,我就是想试试“不同寻常的事"。当然,我的英语写作能力不足挂齿,只能使用有限的单词,凭借有限的句法来写文章,句子当然也都是短句。不管脑袋里塞满多么复杂的念头,也无法原模原样地表达出来。只好改用尽量简单的语言讲述内容,将意图转换为浅显易懂的文字,把描写中多余的熬肉削除,使形态变得紧凑,以便纳入有限的容器里。文章变得粗浅不文了。但正是在这样辛勤写作的过程之中,我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章节奏般的东西。
这就是一个作家的开始,一有灵感,二要开始执笔写,慢慢摸索,最开始我写公众号时也是各种错误与不知写什么,以及其他问题,但随着时间流逝,一个个击破,好像有一股越来越顺的感觉,有一句话很对——与其苦苦思索妄想着做什么,有什么困难,还不如马上行动起来,哪怕一次一小步,也总比原地踏步,迈不出一步强。
怎么写?
先不看作者的经验,我的写作,姑且称为写作,是受故人文笔的影响,阅读量增加、阅历开始丰富一点,能洞察到人生人性千姿百态时心情心思开始变得细腻开始,很多感知源源不断地涌入脑海,思绪万千,宛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何水都往东流?思维发散,这也是我的一个特点,久而久之写写文字便是疏通自己的方式,坐在桌面,一边听着键盘声,一边流淌着意识流,那时那刻,碧绿的湖水面看不到任何流动,但实质湖下它在顺畅无阻、安静平和地流淌着。
翻开《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才明白其实作家都有些相似的方法。
- 想当小说家的人首先大概要多读书。应该尽可能地多读书。优秀的小说也罢,不怎么优秀的小说也罢,甚至是极烂的小说也罢,都(丝毫)不成问题,总之多多益善,要一本本地读下去。让身体穿过更多的故事,邂逅大量的好文章,偶尔也邂逅一些不太好的文章。
- 其次(恐怕先于动笔)要做的是养成事无巨细,仔细观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现象的习惯。身边来来去去的各色人物、周围起起落落的种种事情,不问三七二十一,认真仔细地加以观察,并且深思细想、反复考虑。虽说是“反复考虑”,却没必要急于对事物的是非价值作出判断。要尽可能地保留结论,有意往后拖。重要的不是得出明了的结论,而是把那些来龙去脉当作素材,让它们以原汁原味的形态,历历可见地留存在脑海里。别急着下结论,应该尽量原封不动地收集和积累素材,尽量多花时间思考。聪明简洁的判断和逻辑缜密的结论对写小说的人起不了作用,反倒是拖后腿、阻碍故事发展的情形多一点。然而,如果将保管在大脑档案柜里的形形色色未经整理的细节,根据需要原汁原味地编排进小说中去,连自己都会觉得震惊,故事竟变得自然而然、栩栩如生起来。
- 坚持写,每天或每周固定时间规定自己写一定的字数,像作者写长篇、一部长篇小说一年、二年、三年,年复一年,一日复一日地坚持、一年复一年地伏案,才能产生质的飞跃。而这本自传,用了作者六年的时间才完成。没有此性情的人不适合写作。
写什么?
现在我的状态是写自己拥有的、触手可得的,根据自身的兴趣、随心所欲地写,写一个人、一个梦、一本书的读后感、只要能用文字表达,让人感觉舒服地、不舒服地都写出来,一段时间积累后,便是一篇文章,今早恰恰就有这么一段,让人觉得生活如此美妙。
N年头一遭居然听不到闹钟,还是投射在窗廊内的阳光让一场悠长的梦终结,梦里我想努力记住梦,并想写成一篇短篇,不如人意,睁眼的一瞬,忘记大半,只记得自己与故人老鬼终于能正常聊天,居然还聊到他正在拖地的电动拖把是多少钱,各自做着各自手里的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各不相干,但又很和谐;只记得有一位长着一张鹅蛋脸,清澈大眼,长得似林黛玉,但气质又像薛宝钗的女孩儿。回眸一瞬,千姿百态,再也不见。而后就是静静地聊天,太平静了,生活中好似从来没有的静。温暖的晨光、宁静平和的语调…
而作者写什么呢?
从“没有任何东西可写”的境地出发,到引擎发动起来之前会相当艰难,不过一旦载体获得了驱动力开始向前行驶,之后反倒会变得轻松。因为所谓“手头没有东西可写”,换句话说就意味着“可以自由地写任何东西”。纵使你手里拿着的素材是“轻量级”,而且数量有限,但只要掌握了组合方式的魔法,无论多少故事都能构建起来。假如你熟悉了这项作业的手法,并且没有丧失健全的野心,你就能由此出发,构筑出令人震惊的“沉重而深刻的东西”。
不依赖素材的分量,从自己的内在出发编织故事的作家,说不定反而更轻松些。因为只要将周围自然发生的事件、每日目睹的情景、平常生活中邂逅的人物作为素材收纳在心里,再驱使想象力,以这些素材为基础构建属于自己的故事就行了。这就是类似“自然再生能源”的东西。既没有必要特意投身战场,也没有必要去体验斗牛、射杀猎豹或美洲豹。
在社会上通常被视为轻微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却能获得不可忽视的分量;而一般被看重的事物,不知不觉中却会失去分量,化作形骸。那叫作持续创造性的肉眼看不见的力量,得力于时间的帮助,会带来这种剧烈的逆转。
文:海伦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噢
原创转载请标明: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静水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