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件事儿值得思考。
昨天朋友发来一段微信视频,是他女儿弹钢琴的一点儿片段。小姑娘弹得认真规范,自然大方。今早我想给女儿看看这段视频,私心里也有想让女儿学习人家稳定规范地演奏这层意思。我刚一说出口,本来高高兴兴的女儿马上脸色一变:“你想干什么?”这一句话问得我反而一愣。我赶快打圆场说:“没什么呀!只是朋友发过来他的孩子弹琴的视频,我也想让你看看,交流交流。你平时又很少参加什么比赛啊表演啊等等的,见其他小朋友弹琴的机会少,这不正好当做一种交流和了解嘛!让你看看,没什么别的意思啊!”女儿没有再说什么,但脸上明显带着反感的表情看完了这段视频,一声不吭地走开了。
其实我确实是有着想以人家小朋友的演奏给女儿做榜样的意思的,但没有想到女儿会这么敏感,马上就感觉到这个看视频的事儿是个坑,爸爸怎么会平白无故地给我看其他小朋友的演奏呢?肯定是觉得我做得不好,想教训我,给我上课!
从这件事儿中可以发现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孩子平时做事毛糙,弹琴也一样缺乏一丝不苟、精雕细刻的精神,总是满足于整体上对乐曲熟练程度、比较合适的速度、大块的强弱表情处理等方面的成就感,但对于细节的把控总是缺乏耐心,自然体现在手型的严格要求、指法的合理设计和执行、强弱表情的细腻表现等方面都做得不够理想。现在看来,对自己在弹琴方面有不足这件事她的心里是一清二楚的,只是本能地不愿意改进。当我让她看其他小朋友的演奏时,她内心的警惕性马上冒出来了:“你一定是要教育我!”进一步想,“你是觉得我不好呗,这就相当于是在批评我!”再进一步,“看完视频后不定又要说什么我不爱听的话了,或者又会指着别人来教训我了!”
第二,从孩子敏感而激烈的情绪中,反应出我们平时教育的问题,一定是我们平时教育孩子时出现了问题,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她才会对受教育这件事如此反感,情绪如此抵触。之前我写过一篇题为《保持和孩子沟通的可能性是教育孩子的首要条件》的短文,今天孩子的反应让我又想起这篇文章中的观点了:不论家长的理念多么先进,道理多么正确,在孩子面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愿意听你的。她不愿意听你的,你的一切教育行为都无法落到实处,而且还会进一步为下一次教育行为的失败埋下伏笔!只要孩子愿意听家长的,教育的机会有的是,反正天天生活在一起,敏感地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润物细无声地将方法和道理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比严肃认真地教导一番作用大得多!
第三,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是一件特别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学问。此之蜜糖,彼之毒药,一方面家长认为正确的事孩子不一定也这样看;另一方面,即使本来看法相同,但不恰当的表达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本来孩子认同一个观点,但家长的表达方式让她反感,她就会本能地逆反, 呛着你来。这种呛着来,也并不能说明孩子不好,其实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能,遇到对自己不利的事情,马上进行反抗,这本来就是在自我保护,这是本能层面的事。如果你明明看到孩子对你的说法反感,还能强压住自己的情绪,理智地答应时,反而更要提高警惕了,心智成熟到能够阳奉阴违的孩子已经不能称其为孩子了,他的内心已经丧失了人最本真的东西,就是那一片赤子之心,那一片蕴含着无尽的可能性的精神源泉!
教育孩子是一个考验家长格局的大事,学习是要伴随孩子终身的事,家长要有大局观,要有能够从孩子终生成长的角度出发,从而用谋篇布局的战略眼光,勤观察、善反思,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做家长是最重要的职业,但麻烦在于几乎每个家长都没有经过专业的职业训练,一帮职业白丁从事这个事业,想要成功怎么办?多学习、多思考、多交流、多实践,在从业中学习、提高,逐步走上专业化家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