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侄女小棠是个很乖巧的女孩子,在某所重点小学上三年级,读书成绩很好,跟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不错。但最近朋友发现小棠总是闷闷不乐,连同一小区内从小就玩在一起的小朋友死党找她都不肯见,朋友就问原因,小棠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小棠班上的两个男同学不许小棠跟其他班级的同学玩在一起,更不许一起讨论作业,说这样会影响自己班级团结,甚至还会把自己班才掌握的 “特殊解题技巧” 泄露给隔壁班,影响了班级排名。而小棠从小玩在一起的同一小区的死党就是同年级隔壁班的……
我听后笑笑,说这个问题不必惊动老师,以我这个前书友会member身份来给你对症下药,出对策之前我先做三个猜测,如果我猜对了,就按我的法子来处理,若我猜错了再请教老师不迟。
我的三个猜测:1、学校里最近是不是在开展集体主义教育? 2、不许小棠跟隔壁班死党交往的两个男同学是不是读书成绩很差但是热爱劳动?3、班主任是不是教学能力很出色口才很好?
朋友当天晚上就给我来电了,说向侄女求证过我猜得完全正确:学校的德育课上最近是在开展集体主义教育,上周还写过作文《我们班的荣誉》,全班回顾了班上获得的先进集体称号、卫生教室达标称号,甚至还有校运会接力跑年级冠军;第二,这两个男同学学习虽不能说垫底,但基本处于末尾水平,而这两人确实是班上的劳动标兵并受到过老师表扬;第三,小棠的班主任是学校里的优秀教师,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授课口才出色还经常开设教学课供其他老师参观学习。朋友说完,夸赞我是个神棍,然后让我别卖关子了,赶紧讲讲为什么会这样。
我说第一个猜测没什么了不起,一群年龄只有 10 岁的孩子突然之间讲出类似班级内部共同团结一致对外之类的话,那肯定是受到所谓 “集体主义” 洗脑的结果。而从洗脑效果那么好的结果看起来,班级老师的口才和煽动力一定很出色。
至于为什么对班级荣誉感看得那么重的孩子通常来自成绩不好的那一群学生,主要还是因为 “存在感” 的驱动,由于学习成绩不佳,经常“拖全班后腿”,所以这些孩子在求学上没有存在感,但是这部分的心理遗憾必须通过另外一个部分来补偿,所以他们热爱劳动从而感觉上为集体增了光。
如果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就适可而止,那么我认为学校里的集体主义教育起到很好的效果,然而实际情况确是:集体主义这顶大帽子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之间超常发挥!有些孩子作为个体,在主要学业、课外教育如音乐、美术、体育上并不突出,然而一旦孩子被赋予集体荣誉感的使命,为了寻求认同,往往会做出一些 “出格” 的举动。其实小棠在班级里遇到的困惑在人类历史上可是被多次印证了。
朋友让我别闹了,小孩子之间闹闹矛盾怎么还和人类历史挂上边了?!我说你平时工作忙,主要关心财经新闻,对社会花边时间和历史趣闻不闻不问。太远的事情咱们不谈,我只问一个现象:为什么一个平日温文尔雅的好同志,到了足球场支持主队的时候,有可能会变成一个脏话连篇的狂热分子?他有可能会辱骂客队球员、辱骂客队球迷、辱骂裁判,甚至有的狂热分子还会辱骂本队球迷,只因为这些球迷没有和他一样去共同辱骂客队!因为 “共同支持主队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一个特定的场合(球场看台四面环绕相对封闭)就容易发酵成 “关键时刻自我实现” 的温床,如果不加以控制,几万个狂热分子聚在一起总会诞生出一小撮足球流氓,把集体的荣誉感释放为暴力行为。这些为集体贡献力量的狂热份子在施展拳脚的那一时刻,丝毫不认为自己正在从事犯罪活动,相反,他们认为自己带着无限荣光成为了球队忠实拥趸的中流砥柱。
勒庞的《乌合之众》还记录了一个案例:当所谓的革命者冲进来攻占巴士底狱时,监狱长正在给其中一个关押的精神病患者擦口水,他其实充当着保姆的角色。当监狱长看到外人时,还示意他们不要喧哗,以免刺激精神病患者。但是,监狱长还是被拖出来群殴,他躲避时不小心撞到了一个来打酱油的厨子。革命者认为监狱长试图反抗,建议砍死他。他们最后就怎么砍死他的问题达成了一致:让这个受到伤害的厨子割断监狱长的喉咙。厨子原本只是来围观打酱油的,但他此时已经被大家的正义、爱国的集体主义热情感染了,厨子认为搞死这个监狱长,他就成了爱国者、正义的化身,并为集体主义贡献了绵薄之力。于是,他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把小刀,用娴熟的厨师手艺,麻溜儿的割断了监狱长的喉咙。
事关班级的集体荣誉也是这样,若不加以正确引导,也有可能会演变为辱骂其他班级同学、把和隔壁班同学走得太近的本班同学视作叛徒,甚至还可能会故意到其他班级去恶意破坏,例如涂鸦其他班的黑板报,到其他班承包的卫生区域来放水泄愤。
从新闻里描述的情况来统计,生活中越是卑微的人越有可能变为狂热分子,因为越是卑微的人越是要寻求集体的认同。例如 1998 年印尼大规模反华事件,率先被煽动起来的就是社会底层,这些印尼土著人渣甚至轮奸华人未成年少女,理由居然是冠冕堂皇的 “爱国”。
朋友听到这里打断了我,说我话里有话,有故意夸大 “群体无意识” 的嫌疑,但还是向我请教对策。我说对策有两,分别是 “彻底纠偏” 和“将计就计”两种:
所谓 “彻底纠偏”,就是家长本着客观的心态,教孩子把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理顺:给集体增加荣誉本来是件好事,那么个人只要做到不给集体制造麻烦,不损害集体利益,这就已经初步做到热爱集体了。例如上课的时候安静听讲,不制造噪音干扰同学,那就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再譬如全班集合的时候不迟到,不让集体等待个人,这也算热爱集体初级的表现。如果个人不但不给集体添麻烦,反而能够直言不讳的规劝给集体带来麻烦的人和事,那才是真正为集体的利益考虑!譬如有同学在课堂上喧哗,你侄女下课后规劝同学并督促他改正,那才是真正的热爱集体;如果你侄女把其他班级的某些可取之处推广到自己班级,那才是真正的热爱集体。道理往大里说,规劝阻止社会上的不文明行为才是最大的爱国。
“彻底纠偏” 有助于小棠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一劳永逸。在小棠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再也不会被类似的问题所困扰。
但是,“彻底纠偏” 有个副作用,万一集体之中已经诞生了一小撮狂热份子,那么小棠很有可能被彻底孤立,譬如小棠如果直言不讳的指出班级里某些不文明之处,有可能被狂热同学横加指责为 “恶意抹黑集体”,小棠如果试图推广隔壁班级的某些可取之处的时候,还有可能被带上 “班奸” 的帽子,譬如针对小棠发出 “隔壁班那么好那你到隔壁班去啊” 之类的言论。
我对朋友说,仗义执言这种事情能往往没什么好下场,听说两千多年前有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秦始皇时政,结果被坑掉了。即便你侄女得以幸免,那么被孤立的滋味也肯定不好受啊,同窗 3 年的同学,看你侄女一个不顺眼就给拉黑了,接下去了 2 年小学生涯还怎么过?
再谈谈 “将计就计”,这一策略的精髓在于把自己伪装成最狂热的热爱集体积极分子,把班级的荣誉上升到年级的荣誉,把年级的荣誉上升到学校的荣誉,小棠最好写一篇作文(朋友亲自把关润色更好),作文中心思想就是小棠太热爱这所学校了,所以加强了班级和班级之间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一班有难八班支援,一根筷子只能戳只白煮蛋,一捆筷子可以吃尽人间美味珍馐,让我们放弃狭隘的小集体,携起手来成就大集体,集体万岁,学校万岁…… 具体实施“将计就计” 的时候,不要担心肉麻,因为政治的准确性已经使得小棠占据了制高点。
等过些年小棠长大了,家长应该带她回顾这一段人生经历,再重新树立小棠的是非观:譬如到了初中就可以让她阅读奥尔威的《动物庄园》,小说书跟童话故事似的,讲述农场里牛啊马啊猪啊狗啊为集体贡献力量的事情;
到了高中可以让小棠阅读奥威尔的《1984》,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以及扎米亚京的《我们》,这反乌托邦三部曲,以科幻的手法,论述了打着集体荣誉的旗号满足执政者集权的故事。
到小棠念了大学,可以让她看看勒庞的《乌合之众》和埃里克 · 霍弗的《狂热分子》,从科学的角度学习群众运动的心理特征。
打住打住!朋友为了阻止我卖弄看的书,问我最后一个问题,据你所知历史上有谁采用了将计就计的方式不但逃过一劫而且混的风生水起更重要的是没有人格分裂?
有的!这就是苏联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1936 年苏联的大清洗进入高潮,2000 多万知识分子被处决或莫名其妙地失踪,老肖本质上是一个蔑视强权的人,但他无心成为极权之下的殉道士,于是创作了《第五交响乐》,将它献给斯大林,此举令他正式成为苏联音乐界第一人。在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的最初几个月里,老肖创作了不朽的《第七交响曲》大大提升了苏联军民士气,斯大林将它宣传为反法西斯的颂歌,并得到了盟国的好评。但在老肖死后发表的自传中坦诚道:“《第七交响曲》是战前设计的,音乐主题与希特勒的进攻无关。我在创作这个主题时,想到的是人类的另一些敌人。”“我毫不反对把《第七》称为《列宁格勒交响乐》,它描写的不是被围困的列宁格勒,而是被斯大林所破坏、希特勒只是把它最后毁掉的列宁格勒。”
三观正,会处世,在狂流中独善其身,死后其思想还振聋发聩,近代艺术家里首推老肖。肖斯塔科维奇,请削死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