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大量的临床过程中体会到,心脾两虚证型的患者最为多见,临证以宅中汤、归脾汤化裁治疗效果良好,以此实践再反复玩味中医“二阳之病发心脾”之论,有所心悟其不得隐曲之奥秘。心脾两虚源于心主神志,脾主意之功能的失调,究其心脾的相关基础理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而心主血脉,血行脉中,由心气推动。脾旺血盈,则心有所主,可见两者无论在生理还是病理上都密切相关,如脾胃经脉和心直接相联系,经脉上通于心。脾之支脉注于心中,胃之大络出于左乳下。足阳明之正经上通于心,足太阴之筋散于胸中,可见经络的连属是心与脾息息相关的物质基础,也决定了两者在病理上往往互为影响。脾胃健运则心之气血充盈,以能充养周身脏腑百骸,则心火下交,肾水上济,阴平阳秘,精神和谐,使人精力充沛。反之如果思虑过度伤心脾,或劳伤心脾则易致心脾两虚,临证常见亚健康状态。至于心与脾在此状态的发生中各自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亚健康状态时心脾的哪些功能失常,追究之将使我们能更深刻地认识亚健康状态发生的中医机制。
一、心不主血脉,周身失养
心主身之血脉,是指心血的充盈是维持正常血液循环的基础。全身的血能在脉中运行,则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而输送全身,周流不息而发挥其濡养周身的作用,因此当心血充足时则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睡眠良好、记忆力强等。气血虽化源于脾肾,但其运行还有赖于诸脏腑间的相互协调作用,如肝之藏血、脾之统血功能等等,但仍以心气的推动功能为重。因为心主血脉,如心气不足则主要体现于其主血脉功能的低下,心气不足则不能自护而出现心悸、心慌,气短,倦怠乏力,面色萎而无华,或易汗出等;心血不足则头晕目眩,多梦失眠,或胸部隐隐而痛,烦热盗汗等症;如心无力推动血运,致脉道迟滞不畅而胸痛或后背疼痛等。
二、心主神志
自古以来,心主神明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五脏,更主要与心的生理功能相关。《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一理论的形成主要基于其认为人之神的活动是通过体内气血运行和变化所表现的观念,尽管到了现代后这一理论引起很大异议甚至非议,但众所周知,由于中医的心神理论是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虽然有其局限性,但长期以来仍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来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并形成了自己不同于西医学脑主神论的独特理论体系,予神以广义的内涵,即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并认为神气出于心,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谓:“心藏神”。那么什么又是神呢?《内经》的《灵枢·天年》中有经文谓:“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气血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为成人。”说明主宰人类精神均以心为基地而行其活动,因此《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心者君主之官……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因此如果心主其神,则人能任其物而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力充沛。如主神不精,则心神不安或心血暗耗,血不养心,则现心悸,惊惕,不寐多梦、健忘、精神不振等类似于亚健康状态的表现,甚则失其神。
此外,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之功能密切相关,正如《灵枢·营卫生会》篇中所言“血者,神气也”,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神志活动又是心血功能的外在体现,同时也有赖于全身脏腑气血功能协和,同时心主神明,又能调节五脏六腑功能的正常运转,否则如《内经》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医学的神与现代医学中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调节和控制有相似之处,相关的研究亦揭示了其科学的内涵。因此某些与心脾两虚症状相关的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可能系中医学的心血不足或是心神不宁的功能异常,但程度尚未至病态的变化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