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晓峰师兄在群里晒的那个有点岁月的饭盒,不禁让想起初中的时光。我曾尝试着用许多词去形容它,但总觉得不够味儿。对我而言,它特别且充满着个性。
初中开始便寄宿在学校,只有到了周末才回家。从家到学校,有一段五公里的山路。大多数周天的下午,我都会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洋洋洒洒的赶去学校。车的后座夹着一袋口粮,书包里装了几个罐头,裤兜揣着十元钱,这是一周的生活费。
大多数人会选择周一早上去学校,而我偏偏下午,原因很简单,一是怕迟到,二是贪玩。周末晚上,小卖部旁,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刮着奖,这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常态。小卖部是班主任开的,它一个周天晚上就要拿去我生活费的百分之四十。也难怪,班主任常常在上课堂上夸我老实。
刚入学那会住的是学校的宿舍。一间房里放上五张上下铺,上铺一人,下铺住二人。大概是因为那时我个子比较高的缘故,住了上铺。每天晚上,房间里总吵吵嚷嚷,段子满天飞,但我几乎从不参与他们的话题,一个人静静的睡,用现在的话形容大概就是比较高冷。曾很多人告诫我要如何“哗众取宠”他人才能获得前进,我一直没能领悟,但值得欣慰的是那些懂得如何哗众取宠的人似乎活的也不怎么样。
学校里没有食堂,但有专门供给学生蒸饭的蒸笼。需要将米淘干净放进饭盒,然后放入一个“小铁笼”子里,再放进蒸笼。“小铁笼”可以容纳多个饭盒的空间。通常七八个人拥有一个“小铁笼”,便有了团队分工,谁什么时候把它放进蒸笼里?谁又什么时候去取出?都会计划在列,你若因为偷懒而使得其他队友没能吃上饭,他们就有可能弃你而去。放的过程通常比较粗鲁,以至于经常出现饭盒里的水溢出而没有把饭煮熟的情况。也常常有饭盒被偷的风险,一些小女生发现自己饭盒不见了,竟也急得哭了起来。没熟或者被偷对于一些人来说就意味着要饿肚子了!那会儿,你会觉得米饭特别香。
学校有个规定,每上一个年级都要重新分一次班。所以三年下来,不仅老师换了,身边的同学也是。一年级的时候我被分到了一(九)班,班主任是学校赫赫有名的“黄老邪”,没错,就是那个一边教书一边开着小卖部,一边上课一边推销东西的“黄老邪”,他也有一本“九阴真经”,只不过上面不是什么武决心法,而是学生欠他的债务记录。他只是有点贪财,其实人并不坏,至少我也曾看见他潸然泪下。
当时的班长是一个很酷的男孩,喇叭裤,花衬衫,与众不同,每天喋喋不休,讲着一堆让人似懂非懂的东西。那时的很多人还不太能理解这种穿着,看着觉得变扭,但又想去尝试。那时遇到两个好朋友,他们都姓付。在后来的分班中,很幸运的离少聚多。在很多的故事里,他们都是参与者。
到了初二,我被分到了二(八)班,在这又结识了两个人,徐和刘,一个班长,一个数学课代表。没办法,身边都是权贵。一个活泼,一个聪明。一个是开心果,一个是好榜样。那会儿,我们经常会去比赛跑步,也会趁着体育课偷偷跑去爬后山。会指着天空的云,然后想象各种场景,会手拉着手在操场360度的旋转。
初三的我被分配到了三(七)班,很巧的是,以前的那些朋友差不多都来了这。缘分这个东西真的很奇怪,去时留不成,来时也挡不住。那会我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和其他的人混成一片,他们竟然吃起醋来。当时周杰伦的歌特别流行,我的同桌是他的fans,而我是SHE的fans,他们的照片被我们贴在窗户上、书桌上到处都是。
为了方便也为了安全,当时和几个朋友在学校里面租了一个房间。其中一个叫“淦”,之前在少林寺待过一段时间,人特别老实。学习也用功,看书的时候一手拿着课本,一手挥着太极,摇头晃脑,沉浸其中。这个小房间里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有隔壁班的女生拿着同学录来要我们填写;有半夜背英语吵醒别人,差点把我们的被子丢到楼下;有跟人比赛学习,对面的灯不灭,我们就不睡觉的决心。
回想起来,那是一个物质相对贫瘠思想却比较丰富的年代。很难想象一个人会为了一个球直接从二楼跳下去;也很难想象因为凑不齐两角钱补车胎,而不得不推车行走五公里;那时候,似乎任何一个专注的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世界。
初中开始便寄宿在学校,只有到了周末才回家。从家到学校,有一段五公里的山路。大多数周天的下午,我都会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洋洋洒洒的赶去学校。车的后座夹着一袋口粮,书包里装了几个罐头,裤兜揣着十元钱,这是一周的生活费。
大多数人会选择周一早上去学校,而我偏偏下午,原因很简单,一是怕迟到,二是贪玩。周末晚上,小卖部旁,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刮着奖,这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常态。小卖部是班主任开的,它一个周天晚上就要拿去我生活费的百分之四十。也难怪,班主任常常在上课堂上夸我老实。
刚入学那会住的是学校的宿舍。一间房里放上五张上下铺,上铺一人,下铺住二人。大概是因为那时我个子比较高的缘故,住了上铺。每天晚上,房间里总吵吵嚷嚷,段子满天飞,但我几乎从不参与他们的话题,一个人静静的睡,用现在的话形容大概就是比较高冷。曾很多人告诫我要如何“哗众取宠”他人才能获得前进,我一直没能领悟,但值得欣慰的是那些懂得如何哗众取宠的人似乎活的也不怎么样。
学校里没有食堂,但有专门供给学生蒸饭的蒸笼。需要将米淘干净放进饭盒,然后放入一个“小铁笼”子里,再放进蒸笼。“小铁笼”可以容纳多个饭盒的空间。通常七八个人拥有一个“小铁笼”,便有了团队分工,谁什么时候把它放进蒸笼里?谁又什么时候去取出?都会计划在列,你若因为偷懒而使得其他队友没能吃上饭,他们就有可能弃你而去。放的过程通常比较粗鲁,以至于经常出现饭盒里的水溢出而没有把饭煮熟的情况。也常常有饭盒被偷的风险,一些小女生发现自己饭盒不见了,竟也急得哭了起来。没熟或者被偷对于一些人来说就意味着要饿肚子了!那会儿,你会觉得米饭特别香。
学校有个规定,每上一个年级都要重新分一次班。所以三年下来,不仅老师换了,身边的同学也是。一年级的时候我被分到了一(九)班,班主任是学校赫赫有名的“黄老邪”,没错,就是那个一边教书一边开着小卖部,一边上课一边推销东西的“黄老邪”,他也有一本“九阴真经”,只不过上面不是什么武决心法,而是学生欠他的债务记录。他只是有点贪财,其实人并不坏,至少我也曾看见他潸然泪下。
当时的班长是一个很酷的男孩,喇叭裤,花衬衫,与众不同,每天喋喋不休,讲着一堆让人似懂非懂的东西。那时的很多人还不太能理解这种穿着,看着觉得变扭,但又想去尝试。那时遇到两个好朋友,他们都姓付。在后来的分班中,很幸运的离少聚多。在很多的故事里,他们都是参与者。
到了初二,我被分到了二(八)班,在这又结识了两个人,徐和刘,一个班长,一个数学课代表。没办法,身边都是权贵。一个活泼,一个聪明。一个是开心果,一个是好榜样。那会儿,我们经常会去比赛跑步,也会趁着体育课偷偷跑去爬后山。会指着天空的云,然后想象各种场景,会手拉着手在操场360度的旋转。
初三的我被分配到了三(七)班,很巧的是,以前的那些朋友差不多都来了这。缘分这个东西真的很奇怪,去时留不成,来时也挡不住。那会我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和其他的人混成一片,他们竟然吃起醋来。当时周杰伦的歌特别流行,我的同桌是他的fans,而我是SHE的fans,他们的照片被我们贴在窗户上、书桌上到处都是。
为了方便也为了安全,当时和几个朋友在学校里面租了一个房间。其中一个叫“淦”,之前在少林寺待过一段时间,人特别老实。学习也用功,看书的时候一手拿着课本,一手挥着太极,摇头晃脑,沉浸其中。这个小房间里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有隔壁班的女生拿着同学录来要我们填写;有半夜背英语吵醒别人,差点把我们的被子丢到楼下;有跟人比赛学习,对面的灯不灭,我们就不睡觉的决心。
回想起来,那是一个物质相对贫瘠思想却比较丰富的年代。很难想象一个人会为了一个球直接从二楼跳下去;也很难想象因为凑不齐两角钱补车胎,而不得不推车行走五公里;那时候,似乎任何一个专注的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