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照片中,我觉得这张最佳,最有代表性。照片上的她,没有了青涩,也没有苍老,有的是成熟和才华,傲气和清高,静观世事和冷眼旁观。
读了《张爱玲传•最好不相忘》和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好多问题一直萦绕脑海,尤其是她的“冷”。
一个人要有怎样的经历、怎样的内心,才能那样的冷冷的待世?
我想,张爱玲的“冷”,应该是看世事的冷眼,待世情的冷漠,对名利的冷静。
一 冷眼世事
胡兰成写道:“她的神情,是小女孩放学回家,路上一人独行,肚里在想什么心事,遇见同学叫他,她亦不理,她脸上是那种正经样子。”
这样一副全然事外,冷眼旁观,傲然独行的模样!
年轻时她住在姑姑家里,环境优雅富庶,胡兰成《今生今世》里写到:
她的房间华贵得使我不安,那陈设与家具原简单,亦不见得很值钱,但当是无价的,一种现代的新潮流下几乎是带刺激性的。阳台外是全上海在天际云影日色里,底下电车当当的来去。
她居住环境讲究,衣着别致,她和炎瑛逛街,与苏青谈作品,参加文学活动。年轻时的张爱玲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向往。
到美国之后,她的居住环境却极为简单冷清,尤其是在晚年。她给自己找房子开出的条件是:
“他的住处雪洞一般空阔辽远,墙上没有任何装饰和照片,迎面一排满地的玻璃长窗,屋子里除了写字的小桌,几乎没有什么了。”
“她的家已经简化成一个小小的手提箱。她对生活的要求降低到不能再低的程度。”(《最好不相忘》)
除了生活的必需,她把一切身外之物,都毫不留情地抛弃了。她越来越看到人生本质,剥离了它表面的刺目色彩。
这一步,是要历经沧桑变化,冷眼旁观,然后断舍离。非“冷”不足以做到。
二 冷漠世情
人情冷漠,在张爱玲一生中无处不在。
姑姑,对于她来说,是个像母亲一样的人,但张爱玲在离开上海后,为了避免不必要麻烦,约定彼此不再通信,直到一九七九年才恢复通信,也不过逢年过节有时打个电话而已。
姑姑去世前,姑父来信说姑姑想见她一面,她却只写了封深情的信,并嘱咐看完信一定烧掉,免得被人抄了地址。始终也没有回去见姑姑一面。
对于唯一的亲人弟弟张子静,她也是避而不见。上世纪八十年代,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公寓里隐居多年,姐弟俩人一直是失去联系的。
一九八八年,张子静在一张报纸上看到“已故作家张爱玲”(消息有误)几个字,才在侨务人员的帮助下找到了她的美国地址。
姐弟俩在分手多年以后才通过书信联系。可张子静只收到过她一封信,之后每一封去信都石沉大海。直到一九九五年她去世,都没有给弟弟寄去只言片语。
她与姑姑分房而居,锱铢必较,亲兄弟明算账。她与炎瑛上街吃点心也必先言明谁付账。
胡兰成说,“她是陌上游春赏花亦不落情缘的一个人”,“从不牵愁惹恨,要就是大哭一场” ,她在人情和金钱上,“凡是都像刀截的分明,总不拖泥带水”(《今生今世》)。
她无情,她冷漠,她的心何其通透!她唯独在爱情上不通透!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欢乐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然而,一腔热血化为冰冷,一腔真情化为泡影。她爱错了人,用错了情,她唯一一次热心投入换来了什么?
胡兰成这个寡情薄义负心人,明明对她没有感情,却假装有爱,看她的画,明明不喜欢,却敷衍奉承。
胡兰成说“她想不到会遇到我,我已有妻室,但她并不在意,再或我有许多女友,乃至挟妓游玩,她亦不会吃醋,她倒是愿意这世上的女子都喜欢我”(《今生今世》)。
真是替她难过,这个胡兰成真是在胡说,哪有人会这样评价一个爱自己的女人呢?
难怪她那束“低到尘埃里的花”,要凋落了!难怪在她晚年的作品《对照记》里对胡兰成只字未提,更找不到他的任何影像。
爱情给了她什么?是在冰冷的心上又一盆冷水!所以,她和赖雅,应该不是爱情,是取火吧!也许这世上没有一个能配得上她的男子!
人的一生最为悲凉的莫过于孤独终老,客死异乡。看到传记中的描写,这个场景一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传记》中写道:一九九一年后,是张爱玲人生的最后几年,她一直住在美国洛杉矶的公寓里,没有再搬过家。
除了外出购买必要的生活用品,人们很少见到她,只有林式同有时偶尔过来探望她一下,陪她聊会天。那几乎是她与外界的唯一联系。
一九九二年二月,她给林式同寄去一封信,信中指定林式同为遗嘱执行人。遗嘱很简单:
一旦弃世,所有财产赠予宋淇夫妇;希望立即火化,不要殡殓仪式,如在内陆,骨灰撒在任何广漠无人处。信中却没有留下任何人的联系方式。
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她在美国洛杉矶公寓里去世,这个时间已经是在她死后约一个星期了。是公寓的管理员几天见不到她,心生疑虑,打电话没人应,叫警察来才发现的。
打开门,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一位瘦小的中国老太太身穿赭红色旗袍,静静地躺在蓝色的地毯上,她的身边被她当做书桌用的小木箱上,还放着她未收起的稿子,上面的钢笔拧开着,笔帽儿还没有盖上。一只黑色的小提包放在门边最显眼的地方,身份证,遗嘱整整齐齐放在包里。
张爱玲一生不愿意麻烦别人,至死都是。她悄无声息地走了,没有惊动一个亲朋好友。
我想,那样的离世是她自己的选择,于她自己,也许是保全了自己那份清高傲气,完满而没有遗憾。
那份凄凉是她留给后人的。一个形单影只的老人,身在异乡,没有伴侣相陪,没有子女亲人在旁,一个人孤独地挨过死亡之前漫长的黑暗、冰冷和痛苦!好不冷清!
三 淡然名利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早在上海四十年代时,她就已经尝过了繁华的滋味。晚年,她的作品又一度在大洋彼岸掀起一股又一股的“张爱玲热”,她对此显得很平静,她把名利看得很淡。
许多“张谜”和记者想采访她,都被她都冷冷的回绝了,她的住址更是绝对保密,甚至为此频繁搬家,甚至不与她姑姑通信。
她躲进了自己的小楼里,走进自己的世界,她在美国洛杉矶的公寓里深居简出,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把所有的繁华热闹,滚滚名利都挡在门外,且在一旁冷眼旁观。
我一直在想:一位辉煌灿烂的文学天才,为何一生如此凄凉?
她命途多舛,际遇坎坷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蚤子”。
童年生活在没落的贵族大家庭,没有成为她辉煌人生的起点,而是悲凉人生的起步。
母爱的疏离和缺失,父亲的沉沦和伤害,爱情遇人不淑的不幸,异国的艰难孤寂,无不让深刻的她看透世态炎凉,更造就了她独特的个性。
她外表冷漠孤傲,倔强坚强。她不需要同情,更不以孤独示人,她太要强太智慧。她宁愿世人斥她冷漠,也不愿面对众生的同情。
然而,她的内心又多么渴望温暖和爱啊!年轻时的她,除了有才华,也有七情六欲,也同于众人。
在美国,她无数次搬家,可那本家人的影集一直跟着她。那里有她的亲人,她的血脉,她永远忘不了的烙印。
晚年她喜欢噪声,屋子里可以不要家具,却不能没有一台电视机!得多寂寞多孤独,才会这样呢!
她才华耀眼,卓然于世
胡兰成说她“对好人好东西也很挑剔,她像小孩”,足以说明她秉性卓著,不染尘埃,不能同俗。
胡兰成盛赞她说“她原极讲究衣裳,但她是个新来到世上的人,世人各种身份有各种价钱的衣料,而对于她则世上的东西却还未有品级。”(《今生》)可见她才华卓著,格外耀眼,无法衡量。
所以,上帝在给了她绝世的才华后,就一点点将那些尘世的温暖从她的生命中抽离了,最后只有她自己。
人个性的形成,关乎许多复杂因素。而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他们不同于众人之处,那就是精神的追求高于物质。
海子的死,史铁生的成就,张国荣的抑郁,大体都如此。而普通人贪求物质和安逸,生活就愉快得多。
站在这个角度看,张爱玲的独特一生,就是从生活的不断磨砺和对至高精神的追求中来的。这是唯一能让我们后人欣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