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1500字并没有老师想的那样犯愁,或许是因为40天在简书上写了4万字,昨天又整理了2600字的申报团中央的优秀项目“盎然中学生职业规划公益微课”。
对于这篇文章,先浏览一次,发现其中的链接、电影、书籍涉及得多。要细细品读。
积累的过程中,感觉比较乱,如何系统化这些例子?写下来,讲出来?深入思考。例如今天我找同学A,他找他的朋友B碰壁,又找他的朋友C,帮助解决了一个交暖气费按住宅而不按商业的问题,粗略节省2000元。思考对每个人是否划算?投入时间、注意力还有人脉。对我而言,我觉得不值。其中沟通的时间不低于3个小时,只算我的,加上其他人的,事后还要请客感谢,其实金钱不会省下多少,注意力也投入不少,多了的是同学朋友的情谊。但究竟多了吗?
日本的棒球运动员王贞治能打出最多“全垒打”的秘诀:多打。
判断自己写出来的文章对读者是否有用?是真的有用,而不是感觉有用。
阅读《反向塑造-暗流涌动的势力》,突然发现我被现在的工作反向塑造了。因为国企的工作环境,提拔上升渠道,种种,都是我不擅长的,更是我不屑的,终于我被反向塑造成我自己都不喜欢的样子。好在我自己还一直在挣扎,学习学习再学习,现在还可以呼吸,写作,思考。
什么对读者最重要?
简单VS复杂;已知VS未知;次要VS重要。
要支持别人眼里没有的那一方。记得我曾经调侃父母说,他们就教给我勤奋好学,这个社会哪需要勤奋好学,都是投机取巧的赢家,当时我面对的环境就是。但现在看来,勤奋好学就是极简单的真理,如果能理解背后蕴含的深刻,这就足够了。
写作是双向沟通。当众讲话、公开写作,都是寻找最大公约数的游戏。你有能力理解多少人,就最多能拥有多少读者。
搜索Informal Logic 和List of Fallacies这两个词,才发现自己的英文已经堕落到何种程度了。
对于认知偏差的纠正的研究鼻祖是Daniel Kahneman,《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早就从海燕那里霸占了,现在还没读。
精彩的例子是攒出来的。
修辞用类比,《围城》是教材。积累类比。教育就像一副眼镜。yc创业课中文社区。(cs183b)。
类比好,但要提防它影响思维。用登山和破冰类比不同的成长路径。学到任何一个概念、方法论之后,都要问:还能用到什么地方?
微博红人,琦殿,韵律高手。
今天这篇文章看了一下午,晚饭后接着看。
格式化写作的套路:
1、是什么?
2、它的重要性。
3、大家如何误解。
4、真的是什么。
5、如何正确使用它。
6、错误使用有什么可怕之处?
7、这个概念与其它概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怎样成为战友?只有主动贡献主动牺牲的人才可能有战友,才可能有团队。《领导梯队》的书收藏了,当当无货,可以上豆瓣去看电子版。
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影响力。
《ask right questions》。
把每一个链接都阅一次,已经过去几个小时了,要阅也要读,估计得一辈子。
This is the most difficult article I have read for ten days. And I am so tied. The computer is so tied too, because it cannot output Chinese, now.
问题:平时积攒的例子您是如何系统地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