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主办《新金融》杂志副总编辑刘能华先生命题作文,权做个人学习进步手段,欢饮交流,批评指正)
闫安,2025.1.10
去年底12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文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迫切要求”“兜底”“应急”与“三级三类”体系,以及事业产业“政府主导、市场资源配置、社会参与”三方协同机制,要素保障包括规划布局、财政支持、人才队伍、养老金融、科技信息等。
适老,还要享老,更要怡老。不能被动式迫切要求,兜底应急。
文件在加强组织实施部分,着墨不多。
养老服务涉及中华传统“仁、孝”老龄文明观;涉及产融结合全生命周期、全生产生活场景、全产业生态融合创新理论支撑;涉及实践层面实体经济如何克服养老服务事业产业协同发展“两张皮”“双失灵”现象,在社会参与领域互助共济、“五社联动”及老龄人口红利、银龄行动等实现重点突破。
围绕上述三个方面,以下谈点个人看法。仅供交流,疏漏之处,仅供批评指正。
一、养老服务为何要从“仁·孝”老龄文明高度统一认识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3亿多老年人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结构带来深远影响,“老龄化、少子化”倒金字塔家庭结构使得上对下“仁”角度不愿给子女添负担,和下对上“孝”角度存在负疚感。所带来社会问题,需要社会机制解决。在“9073”居家社区机构为主要养老服务形态中,存在大健康养老内循环主体实体经济发展困境。
一方面,经济效率而言,资源越集中效率越高。另一方面,养老服务而言,居家为主养老服务模式必然存在场景分散严峻挑战。所以,“最后一公里”养老服务依托的社区,就是场景化发展焦点。
社区辐射居家是老年人最主要活动和养老服务场景。之所以将养老服务上升到“老龄文明观”又存在代际之间养老服务“仁孝矛盾”论,实际上是挑明和揭示社会问题严重性、紧迫性。
“家庭原子化”,当社会人口流动及“老龄化、少子化”,导致邻居邻里“互不相识”,传统农业社会稳定结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局面和文化传统被打破消解,社区为依托,就是养老服务矛盾交集和症结所在。
仁孝结合在社会参与层面积极意义重大。一是“老年人口红利”,特别是60-75岁年龄段活力养老人群,“退而不休,老有所为”,真是银发经济人生实践经验价值最高峰,建立社区互助、互利、互益服务式实现老年人口红利最佳场景。二是赓续文明传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敦亲和睦,化解社会养老焦虑。三是对老年社会时间价值、生命价值、伦理关怀、生命权利的价值尊重和社会共识。四是形成养老金融制度化安排的在职期养老储备,退休期年金支付养老服务良性循环和相应普惠的社会保障机制。
二、融合创新理论的支撑
理论指导实践,主要体现在新质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养老服务属于银发经济内循环主体大健康养老事业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经济时代,基于联盟区块链科技支撑的全生命周期数字价值化和养老金融大文章是新质生产力最主要的“科技、金融”支撑。加上人力资源、实体经济,构成养老服务现代产业体系。
如果没有融合创新,就是“碎片化”发展模式,千头万绪“被动应急”,而且消耗传统养老服务模式下过多社会成本。融合创新理论是基于社会合作博弈而非零和博弈,互利共赢发展,体现于“六产融合”。融合创新核心在于资源配置中枢社会养老金融和数据价值化共享化联盟区块链科技支撑“双引擎驱动”发展模式。覆盖养老服务生命周期、全产业生态、全生产生活场景。即实现“医康养旅护保”一体化社会生态化养老模式。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肇始于上世纪初与凯恩斯理论双擘并立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数字经济共享时代,创新促进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需要在经济学理论认识方面有新的突破。
融合创新六次产业理论是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经济学,实现共享经济零边际成本效益产出。该理论由原科技部副部长、原宁夏自治区副主席、现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理论研究院院长,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一级教授张来武先生提出,他发展了停滞数十年的创新理论,超越了传统产业经济学一二三产业发展窠臼,用产业融合、合作博弈、系统经营、区块链等支撑构建了六次产业发展理论的宏观和微观理论及方法论基础。
六次产业融合理论是创新经济学的产业经济学,有别于工业经济形态的新理论体系。传统一二三产业,是依托农业、工业、服务业划分的产业经济学。六次产业理论是创新时代的创新产业经济学。新质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关系关系,需要新质生产力理论做指导。六次产业是跨行业融合实现系统经营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关系相协同发展的新型综合产业。
三、如何加强组织实施?
首先,需要承认“养老事业逐利化”与“养老产业公益化”极端情况下存在的政府市场“双失灵”现象。
养老事业政府主导是社会公益、社会普惠范畴,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养老产业需要借助市场机制、商业手段,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进而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显然,问题求解交集部分,在于文件中“养老服务事业政府主导”“养老服务产业市场配置资源”之外的“养老服务社会参与”。三足鼎立方能三方协同。
(一)[endif]社会企业是养老服务社会参与主体
社会企业为解决社会问题为目的,通过市场机制商业手段实现营利和可持续发展。否则,社会企业与社会公益就没有区别。社会企业是新经济形态。从市场竞争角度超越了传统商业模式“零和博弈”发展范式。相当于合作共赢和重置规则,属于新赛道、新蓝海、绿色低碳生态化发展。新质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社会企业法人组织属于实体经济范畴,与社会金融互助互利融合创新,具有天然契合性。“社会企业+社会金融=社会生态”,在养老服务领域,是强化社会互助共济功能,是实现“五社联动”(社区党群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社会公益)力出一孔的不二之选。
(二)“医康养旅护保”一体化社会组织是养老服务全生命周期社会生态圈发展目标
“9073”银发经济时代,“医康养旅护保”一体化组织解决“医养结合”“康养结合”养老服务三方面主要问题。融合创新而言,包括健康养老相关业态融合发展,如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健康新业态、新模式。面向老年人健康管理、预防干预、养生保健、健身休闲、文化娱乐、旅居养老等业态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健康咨询、紧急救护、慢性病管理、生活照护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等。
其中,社会金融和数字科技是生态圈融合创新核心支撑。保险处在生态圈“主链”地位。
1、解决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问题
由于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属于社会准公共品,一方面,从政府社会保障制度建制初衷出发,基础保障是强制性、公益性基本医疗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以及护理保险等,这是事业范畴。另一方面,从市场机制角度“有利可图”“有补贴才干”,属于企业端经济选择商业经营,是逐利化产业范畴。这就存在供给端“社商不清”,或者事业产业因制度初衷、驱动机制和经营目的不同,产生“脱节”现象。
社会企业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升社会管理效率,通过社会合作“互助、互利、互益”经济利益,给广泛社会成员搭建各具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平台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化解矛盾和风险,融洽社会关系,完善社会保障。弘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社会互助文化。
2、解决以健康绩效为中心管理式医疗模式创新
健康中国战略是健康养老即“医康养旅护保”一体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2022年《“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首提“管理式医疗”。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管理式医疗试点,建立健康管理组织,提供健康保险、健康管理、医疗服务、长期照护等服务。
围绕特需医疗、前沿医疗技术、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应用以及疾病风险评估、疾病预防、中医治未病、运动健身等服务,增加新型健康保险产品供给。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包,探索将商业健康保险作为筹资或合作渠道。
3、解决医患保“三输”如何向医患保“三赢”转变问题
以往我国医疗、医药、医保是完全市场化,由于信息不对称,商业化医疗、医药、医保成为“三个利润中心”,患者弱势,趋利机制导致过度医疗现象严重,存在患者“不敢病、怕得病、病不起”和医患矛盾突出现象。新形势下多层次医疗健康保障体系,需要“提升健康保险服务保障水平”。因而金融中枢保险支付方是服务健康绩效为中心,构建管理式医疗覆盖患者(人民)全生命周期“医康养旅护保”一体化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
(三)“社区公共家庭”是养老服务主要场景
“社区公共家庭”一词,由学者樊浩提出。是“9073”银发经济维系中华传统“仁孝结合”,体现老龄文明,体现互助传统,实现社会互利共赢重要载体空间和实践场景。类似同为东方文化圈新加坡多功能“社区邻里中心”,是社会粘合剂,是传统文化传承粘合剂。
从居家养老到“天下一家”中国传统,社区公共家庭式我国老龄化社会会维系家庭伦理“仁孝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必然。“五社联动”,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和生活上的需求,在心理建设和伦理实践中,获得精神满足。既是社会大众对传统“仁孝”文化期待和伦理要求,也是对传统中国文化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
“如果我国将3亿低龄活力老人的空闲时间充分调动起来,将是一笔巨大的人力资源宝库。”
“少年的旷野,青年的纯真,中年的潇洒,老年的神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