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第三节,在二六班听了王老师的课。这是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的内容,王老师根据例1和例2的知识点,以学校本学期开设的社团为情境,让学生参与统计的过程。
活动一:统计二(6)班最喜欢的社团
让学生每人拿一个圆片,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
当第二大组最后一名孩子投票过后,王老师让同学们思考 :怎样投票可以让大家直观的看到呢?
在第一大组的孩子投票过后,孩子们都能做到一一对应。随后王老师和孩子们约定:一列放9个圆片。
疑惑:为什么不是10个一列呢?
利用9的乘法口诀,统计出二(6)班孩子的投票结果。填写数字并绘制统计表。小结:像这样,分一分、数一数、填一填的过程叫作“数据收集整理”(板书课题)
你能从统计表里边知道哪些信息?(生1:社团和人数;生2:有的社团人多,有的社团人少;生3:它们数字相加就是我们班的人数)
最后一个孩纸说得很好啊!数字相加就是班级人数的原因正是“每人投一票”。
活动二:帮忙统计二(8)班学生喜欢社团
起初,让每个孩子试着记录投票箱的投票情况。(学生说速度太快了,跟不上)(能不能写上名字?)
教师提供方法,出示合作要求:
1.讨论你喜欢的记录方法。2.左边的同学负责唱票,中间的同学负责记录,右边的同学负责监督,最后三人一起统计整理数据。
想法:可以让学生齐读合作要求,随后指名说一说自己的记录方法及分工。
最后让“写正字”的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一个正字代表五票。随后并用ppt演示几种记录方法,师小结“正”字记录法更加便于统计数据。
巩固练习:出示二年级学生喜欢的社团统计表,观察表格—发现信息—提出建议。
六班学生部分记录情况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知道了要用数字或一条线代表一票,这些记录方法都是可以的。可以先让写竖线的孩子说一说为什么不用数字1,2,3,4,5……去记录呢?再让写“正”字的孩子说一说,为什么不写竖线而是选择写正字。
这节课总体来说,贴近生活情境,学生积极参与,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环节活动丰富,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印象深刻。
课后思考:
1.是不是可以一列摆10个圆片,和计数单位相对应。
2.是不是可以引导孩子说得更完整一些。如:“喜欢哪个社团的人最多?”“喜欢哪个社团的人最少呢?”“你能从表格里边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3.还有一个大组没有投票时,让学生猜想他们会不会影响我们班最喜爱的社团结果?剩下三个同学没有投票,会不会影响投票结果?
4.记录表≠统计表,记录时可先不要人数。让学生记录前说一说自己记录的方法,可能会方法多样化。
5.老师适当放手,让学生去总结、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