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期开始,我们聊聊易经。其实要想谈有关易经的问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一是已经被视为群经之首,地位超卓,妄自解读是要被骂惨的。二是古往今来解读已经的名家先贤著作汗牛充栋。三是易经确实深奥晦涩,解读不易。所以,斟酌良久,在广大读者和各位朋友的要求下,决定今日开笔解读易经。可能会与古圣先贤的解读相悖,可能会与当前的大咖名人讲解不一。但既然标题是“闲话易经”,姑且脱离用易经算命占卜的框架,离开晦涩难懂的哲学吧。易经本来就是源于生活的,那就让我们从生活中开始讲起,希望从今天起,这个系列的后续内容,均能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闲谈和谈资,在闲谈之余有所收获吧。
一葫堂主是文科出身,对物理学特别是现代物理学前沿知之甚少,但我们既然是闲话,那就从一个物理学界的故事讲起吧,在讲之前,让我们想一下,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完全真实的吗?20世纪初,随着对光电效应的研究逐步深入,物理学家们开始纠结一个问题: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注意哦,我们说光有很多颜色,而颜色都是通过波长界定的,但光真的就是波吗?为了找到真相,当时的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一个发射光子的设备,对准两道缝隙(后续我们称之为“双缝”),加入光束是粒子构成的,当它穿过双缝时,就像子弹击中目标一样,会留下两道线。如果光束不是粒子,是波,那注意哦,穿过双缝形成的两条波,那就像水波一样,根据物理学的波动理论,当水波穿过两道缝隙,会形成两个波源,两个波源相互震荡、干扰、波峰强度叠加,波谷正反抵消,,屏幕上就会留下斑马线一样的多道条纹。也就是说,如果是两道杠,光就是粒子,如果是斑马线,光就是波。
这个实验的的结果如何呢?第一次试验的结果是斑马线。光真的是波吗?当时的科学家们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将发射设备由持续发射改为点射,也就是每次发射一个光子,而且只精确对准一个缝进行发射,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还是出现了干涉条纹。这时科学家疑惑了,如果光是波,那仅仅一个缝有光子通过,光又是和谁进行干涉呢?难道是自己干涉自己吗?到这里,出现了量子力学的第一个概念“叠加态原理。
如果讲到这里,你们觉得已经听懵圈了,没关系。作为一个文科生,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也是一脸懵逼的。耐心听下去,亮点还在后面。当时,丹麦科学家尼尔斯·玻尔还是个三好学生,“哥本哈根诠释”还没有被提出,感到困惑的物理学家们进行了第三次试验,在光子最终投射的屏幕前加入了两个探测器,左右排开,以便确认到底光子穿过了哪条缝。探测结果呢?光子确实自始至终保持通过左侧或者通过右侧,保持一条缝单一通过。可是,让科学家觉得恐怖的是,屏幕却出现了两道杠。为什么探测器的加入,让斑马线变成了两道杠呢?于是科学家们总结了量子力学的第二个定律“观察者原理”,也就是说,你观测了,叠加态就会产生坍缩,机会看到一个确定无疑的结果。所以,一头雾水的科学家们,觉得光是粒子还是波,好像都正确。
于是,科学家们“杠精”了,分裂了,“波派”和“粒派”争执不下。在这样的争执中,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光量子假说”,也就是今天我们听到的光的“波粒二象性”,也就是光以波的形式被传播,但被测量时,会显示量子性。但注意哦,波粒二象性是性质,不是本质,也就是说,水是分子,水分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我们知道,二光的本质是波还是粒子,不知道。波、粒性质的变化,是因为观测方式不同造成的。什么是观测方式呢?祖孙三代人,爸爸是爷爷的儿子,我们是爸爸的儿子,三个人,到底谁才是确定无疑的儿子?谁才是确定无疑的爸爸呢?无法定义对吧,要相对来看,我们姑且称之为“家族相对论”。
注意哦,双缝干涉实验是二十世纪经典物理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几十年后,二十世纪中后期的时候,经典物理学崩塌了。1979年的时候,美国物理学家惠勒再次做了双缝干涉实验。这一次,探测器计算好时机,在光子即将落在屏幕上时,加入探测器,结果呢。无论探测器多快,只要加入了探测器,屏幕上就是两道杠。如果一开始有摄像头,哪怕在光子落在屏幕前撤掉,一定是斑马线。也就是说,探测设备是在光子穿过双缝之后才造成影响,却影响了穿过时的状态。如我们把光子穿过缝隙前视为因,被探测视为果,因不仅决定了果,果也就定了因,经典物理学的因果律出现了。也就是说,微观层面上,未来改变了从前。
双缝干涉实验结束了吗?没有。到现在,也没有科学家解释清楚是怎么回事。丹麦科学家尼尔斯·玻尔提出了“哥本哈根诠释”,他认为,观测发生前,没有任何物理量存在,这恐怕是目前最好的解释了。这就是量子力学的神奇之处了。这件事情最大的影响是,参与过这件事的物理学家,最终都相信量子力学,而最后都选择了宗教信仰,而不是科学。至于丹麦科学家尼尔斯·玻尔呢?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中国的《易经》,被深深震撼,将太极图画进了自己家族的族徽,他的后人,至今还是世界级的物理学家。波尔认为,太极图就是对量子力学最好的解释,从至大无外的宏观宇宙,到至小无内的基本粒子,无一不在简单而又包罗万象的太极八卦图之中。
除了波尔,还有很多科学界的名人深受易经的影响,德国科学家莱布尼兹受《易经》启发,把六十四卦的变化和阴阳爻理论运用于科学,发明了二进制运算模型,被称为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父。杨振宁老先生和李政道一起打破了宇宙守恒定律,而发明了强弱相互作用条件下的宇宙不守恒定律,而杨老认为,对宇宙守恒定律和强弱相互作用诠释最好的,就是易经。
神奇吗?这就是《易经》对世界的影响。易经这本书的内容并不多,包含古往今来的史料和图片,也不是特别多,但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而且,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有人从里面看到了读懂了天道,成为了一代圣贤,比如孔子。有人从中看到了商道,比如子贡,比如范蠡。有人从中看到了兵法战策,比如诸葛亮,有人用来占卜推算未来,有人用来管理企业,总之,区区一本易经,包罗万象,里面有无数的故事,甚至我们今天的夏商周断代史的考证,也需要易经的参考。
易经能占卜和算命吗?答案是可以的。不过古人讲尽人事听天命,可不是“算天命”,凡事是需要靠自己努力的。所谓“无事不占”,除非遇到重大选择和事件时,才有占卜的可能,不像我们今天很多朋友,什么都想算算。翻开我们五千年的历史,从春秋时的“敬仲奔齐”开始,到清末,史料中有据可考的占卜,也就184例,其中正式89例,地方志10例,历代史学著作85例。不敢说这就是全部,但能被史料记载的重大占卜事件并不多,所谓“善易者不卜”,希望在我的闲话易经完结的时候,读的过我这个系列文章的朋友们,不再纠结于占卜,而是通过读易经,让自己摆脱烦恼,让自己的生活更开心愉悦。
回想一下吧,在几千年前,甚至更远的时代以前,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仰望天空俯瞰大地,将自己对自然和宇宙的观测和感悟画出来,就是太极图八卦,相互相持,无始无终,众妙之门,无所不在。这就是我们要开始讲的内容。
以上文字内容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