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老师老师在前几天的一期分享中提到有关多少天能够养成读书习惯的问题,他提了一个很有趣的事情,问:你养成不去摸火炉的习惯用了多长时间?答:100毫秒。
对,就是这100毫秒,就是这一瞬间的“顿悟”,会让我们从此养成一个终身受益的习惯。
幸运的是,两个月前,我突然找到了这个“顿悟”的瞬间。——我不知道我坚持读书和写作下去会有什么改变,但是我知道我如果不这样做,我将什么也无法改变。
于是在读书写作学习课程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了。
本人北师大文科毕业女硕士一枚,体制内工作人员,参加工作已五年有余,两个宝宝(一个四岁半一个一岁半)的妈妈。
五年多来,除了偶尔看看书,基本放弃了自我提升和学习。
这篇文章是我60天的一个复盘。主要是
1、顿悟后的这60天,我都做了什么?
2、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么多课程?
3、我的时间来自哪里?
4、我下一步的规划是什么?
01 顿悟后的这60天,我都做了什么?
1、学习阅读方法与写书评。
2、读了24本书,(其中读书方法类主题阅读5本,写作类主题阅读6本,其他社科类书籍13本)
3、写了17篇书评。前面几篇平均1500字,后面几篇平均1800字。纯原创。并发在了相关平台,加上每天输出的1500+字,总共写了5.3W字。
4、运营了四个平台号,头条号、百家号、简书号、公众号。除了公众号,其他基本做到了日更,尤其是简书与百家号。
5、重新建构知识体系。
在得到APP购买了
《薛兆丰经济学课》(学习到第55讲)
《傅佩荣的西方哲学课》(学习到第10讲)
《刘嘉的心理学课》(学到第24讲)
《何帆的读书俱乐部》(学到第87讲)
《包刚升的政治学通识30讲》(学到第7讲)
《施展·中国史纲50讲》(学到第3讲)
心理学方面,刘嘉老师的30讲内容太高度概括,于是后来又购入《心理学与生活一书》,正在学习第三章
(还有西方史没有入)
02 我为什么学这么多课?
学不会思考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我们在看待一个问题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专业、偏好等出发,得出的结论未必是客观的。
特别是近几年在同一个比较封闭得环境里待久了,又放弃了学习和提高认知,觉得自己已经什么都不懂了。
举个例子,我想看《人类群星闪耀时》,但我发现没有西方历史的基础这本书我看不太懂;
我想看《局外人》,如何我知道些存在主义的哲学是不是看起来会好理解一些;
我想看《思考,快与慢》,不懂点心理学基础更容易理解透彻。
当然,系统的学习一些课程,和读书的时候做“主题阅读”差不多。
我并没有要求自己成为所有领域的通识达人,但是当我用一年的时间学习后,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遇到某些不懂的问题,至少我可以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
PS:我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主修的课程里面,包含了以上的大部分(我是大法学类毕业生,大法学类涵盖的学科范围比较广,懂的同学应当知道,因此再次学习这些课程,并没有觉得特别困难。)
前天刚好看了古典的《跃迁》一书,古典在书中提到了“知识的源头”这个概念,也就是说,要想提高认知,我们要么站在知识的源头,要么站在离知识的源头最近的人的身边,不要沉浸在一些论据不足、甚至是充满了个人偏见和情绪表达的知识里面。因此,学习一定要抓住底层的逻辑,这个成甲在《好好学习》中提到的“临界知识”“底层知识”也是一个道理。
当然,这个过程是很慢的,也很辛苦的,但这却又是最快的路径,因为你最后总是会发现源头知识的重要性,避免走捷径,才是最快的捷径。
也只有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自己的见地,养成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
03 我的时间来自哪里?
首先感谢一下我的老公和妈妈。
我的老公一直特别勤快,从我们结婚到现在,几乎承包了90%的家务和100%的做饭。妈妈帮我带大了两个宝宝,大的上幼儿园了,小的现在也好带了。
他们给了我充分的自由和时间。
当然我也不是啥也不干,家里衣物的收纳,物品的整理,以及下班后陪伴宝宝读书游戏,哄睡,基本都是我的分工了。
所以,在我们家里,每个人都有分工,每个人都彼此付出。
切入正题:
1、音频课程主要是两个时间段听:一是上下班的路上,开车听,骑车听,坐车听,都可以;碎片的时间再看一下文稿,或者做一下笔记;二是每天下班后我一般会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整理衣服,把脏衣服扔洗衣机洗,这个时间打开音频也可以听。
2、看书主要是奶睡宝宝的时候用Kindle或微信读书看,还有就是上班期间处理完工作以后看。
自从“顿悟”后,我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看书写作或听课了,原来抖音都是成小时成小时地刷,刷着刷着觉得真没劲。现在只要有空,就看书,拿着手机的时候就用微信读书,或用kindle读书。
其实当我看到这个成绩后,自己也惊呆了,真是不知道原来浪费了多少光阴!!
3、之所以看书速度还可以,一是因为将近二十年的在校生活,对于看书这件事并不发怵,以前虽然没有这么集中看过,但只要想看的时候,还是可以高效读完的。(产假期间读了10本应当是在这之前最高效的了)尤其是做完有关阅读方式的“主题阅读”后,又get到一些更加高效和有效率的读书方法,并加以利用,取得了好的效果。
再加上工具类的书籍本身就不需要太细的精读,因此也快了一些。
但比如像《反脆弱》这种认知类的书籍,读得就很慢了,需要反复思考里面的逻辑关系和概念,不易读。
《乡下人的悲歌》这类自传体的书居然也读了将近五个小时,看来阅读效率也不是很高。
更详细的高效读书的方法,之前在悟空问答做过回答,也写过书单,有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
04 下一步的规划
其实60天的复盘有些晚,因为对自己浪费时光的悔恨和赶紧想补充知识的心理,这60天我一直不停地往前走,在我看来自己的认知层面获得了一些提升,也取了一些让我自己满意的小成绩,但下一步我想再完善一下自己的思路和规划。
第一,开始使用高效手账。在这一次的大复盘之后,要进行日复盘、周复盘、月复盘。做简洁高效的手账。
第二,书评的基本脉络已经搞清楚,下一步用一个月的时间学习、研究说书稿讲书稿的写法。
第三,继续在建构知识体系的道路上稳步走下去。笔记做好,不定期复习。
第四,时间管理和知识管理都做好了,健康管理和情绪管理要提上日程。
第五,少犯“唯方法论”的错误,方法必不可少,但方法不是目的,下一步啃一些难的书,阅读速度与成文速度会放慢,但争取每一次写都比上一次写有进步。
第六,坚持好亲子阅读,建立育儿手账。
最后,尊重事实,相信逻辑,松弛有度,不断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