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11郑晓霞
2020.9.9绘本阅读笔记
今天想看关于变化、关爱的绘本,《卡夫卡变虫记》是一本关于关爱、自我认可、漠视带来伤害的绘本,推荐给3-12岁的家长。
很多时候大人忙于工作,忙于生活压力,忙于为生计发愁而忽略了孩子,或是并没有在意过孩子的某些变化。
有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关爱有加,却往往忽略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卡夫卡变虫记》这个故事就是在告诉我们:关注孩子的内心,不要忽视他们,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爱。
故事的封面,我们可以看到一只大虫,周边还有玩具车,玩偶,火车,相框等。再加上书名《卡夫卡变虫记》可以推测出故事的主角是个男孩,而封面的大虫可能就是男孩变变成的。不过通过大虫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不愿意成为虫子,这不由得引起我们的疑虑:为什么卡夫卡会变成虫子?他是怎么变成虫子的?他还可以变回来吗?
带着一些问题忍不住翻来书籍,环衬页出现了。
哈哈哈,一只虫子在睡觉。可爱又搞怪的画面,不过仔细一看就发现了,这只虫子好像很惊慌。快早点开始故事吧,到底是怎么回事?
卡夫卡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棕紫色的大甲虫。看他好像还不适应自己是只大虫,不舒服地走路、洗漱、穿衣。最后连下楼都不小心滚下去了,看着他这样滑稽也许觉得好笑又觉得可怜。怎么故事一开始他就是虫子了?而且变成虫子还遇到这么多麻烦,他的爸爸妈妈朋友们会不会不喜欢他?我们忍不住替他着急。
好不容易他来到了厨房,家人却没人看他,甚至他自己告诉家人:我真的是一只虫子。家人还是没有看他,都忙着自己的事情。还觉得他在开玩笑,也随带开玩笑起来。甚至出门,都没有任何人发现他的不同。难道大家都发现不了卡夫卡?还是这只是卡夫卡的幻想?但是是怎么回事呢?快看看下一页吧。
当我们觉得没人发现时,卡夫卡上了校车,他的好友麦克发现了,还替他找到自己属于哪种虫。
从故事开始,我们一直带着卡夫卡不愿意变成大虫的想法,结果调皮的作者有设计了这么有趣的一面:
卡夫卡开始适应并接受,甚至喜欢自己是虫子了。
虽然卡夫卡接受了自己是个虫子,但是周边的人们还是没有发现他是虫子。(除了好朋友麦克)当卡夫卡疑惑自己是人是虫都没人在乎的时候,麦克告知卡夫卡:我在乎!是呀,在好朋友的眼里,好友就是相互倾诉秘密的人,最在乎你内心的人。
妹妹还在朋友面前当他是笑料,卡夫卡回到家里,妈妈和爸爸还是没有看他,甚至都没发现他的异样。现在的卡夫卡是最难受的,想哭却哭不出来。过去了几个小时,爸爸妈妈才开始叫他吃饭,直到一直不见他下来才上楼查看他。看到卡夫卡的样子,也没有发觉不同,还问出那是演出服吗?全家人看着这样的卡夫卡,没有说话,卡夫卡挂在墙上看上去像盏灯。那般无助的卡夫卡哭了,倾诉自己的无奈,委屈。
最后故事还是安全回家了,爸爸妈妈听了他的话,用爱包容了他,拥抱了他,亲吻了他,也知道了自己对孩子的忽略。第二天睡醒卡夫卡还是自己,不是虫子了!一天的变虫记结束了。
在这个故事里,充满了悲伤,荒诞。最亲,最爱的人总是忽略你,身边所有人没人发现你的不同。只有好朋友一个人发现。在变成虫子的一天中,卡夫卡虽然不情愿难过但是却乐观看待,上课、学习、了解甲虫……
为什么作者这么设计?故事起伏跌宕,可能猜中了开头猜不中过程。联系到生活,想想仿佛又得到了答案:
卡夫卡是二年级孩子,这个年龄的孩子处于勤奋,对自卑的人生发展议题,有自卑的心理,有社会危机。
甲虫是那些有自卑、敏感希望得到关注孩子。所以卡夫卡变成甲虫,而好朋友是最在乎你内心知道你秘密的人,所以会给卡夫卡带来快乐,最后通过眼泪倾诉痛苦让他人了解自己内心,也通过相互理解后用拥抱,亲吻,爱来包容一切。
这本绘本详细地告知了我们,孩子需要安慰,需要关注,需要爱。别看他们小,他们是很敏感,能真切感受到孤独,被孤立等细微的情绪。希望大人们多关注孩子内心,多与孩子沟通,明白他们的内心。
这本绘本也是有趣的变身绘本,可以想象如果自己可以变成昆虫,你想变成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