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大学毕业前未曾出过省的南方女孩,边地的生活离我很遥远,对于边地西藏等地方的印象就很模糊。
而顾桃这本《边地记事》,则通过日记,用文字和图片记录我们知之甚少的边地风光以及风土人情,让我对于边地的普通人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作者是一名纪录片摄影师,在他的镜头下,忠实地记录了最近二十年来,边地人民的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群像。
西藏篇
对于西藏仅有的印象,就是朝圣者的圣地——布达拉宫,还有仓央嘉措的情诗,很有名的那一句,世间哪得安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曾经看过别人写的书中,描绘了西藏朝圣之旅。我以为西藏的寺庙一定会是神圣又庄严的,不然为何会吸引着大批信徒前仆后继地奔赴朝圣之旅。
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却描绘了寺庙中年轻的喇嘛会对恶作者的摄像机好奇,也会搜集时尚杂志,将绘有新款车型的海报剪下来,贴到墙上。也看到了寺庙举办法会时,周边的乡民拖家带口来参与法会,还有在法会结束后载歌载舞的狂欢盛宴。
后来作者去了西藏日喀则市的拉孜县,在这个小县城里,既有现代文明的产物,歌舞厅,网吧,和”拉孜上海大酒店“,也依旧保留着赛马节传统,赛马比赛和看客们,这又是一场狂欢了。
鄂伦春篇
作为一个南方姑娘,我从未听过鄂伦春这个词。在看到这一篇时,我特意去查了一下,这个词代表着什么。这是鄂伦春族,分布于内蒙古和黑龙江一代,主要从事狩猎生产,与汉族的农耕文化完全不一样。有一个纪录片是《鄂伦春最后一个萨满》,在本书中,也提到了萨满关扣尼,可是在鄂伦春的文化中,萨满意味着什么呢?这里来源于萨满祭祀,现在是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而萨满则是人神之间的交际特使,在每年春季,鄂伦春族举行祭神和敬神赛神活动,由萨满来负责请神。
在作者的日记里,我们看到了关扣尼奶奶的经历,因为生病,许愿当萨满,最终如愿。作者也跟着关扣尼一家人去了山上,从山上俯瞰大兴安岭,而他恰好用相机记录下了他当时看到的景象,在书中也附有图片,真的是白雪茫茫一片的大地上,竖立着笔直的火烧林木。而在回程的路上,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猫头鹰正孤零零蹲在树枝上,在他笔下,我仿佛看到了作者的叹息和担忧,不知道这萍水相逢的猫头鹰能否熬过这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进入了另一个国度,他们有着和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可在某些地方,却也和我们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在很多个瞬间,我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即便隔着山高水远,处于不同地域的人们有着相通的悲欢与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