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了一年多的道路选择,最终还是以走老路“去学设计”作为了结尾,真就是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重新审视着自己,譬若主观的关于看待外在事物的价值判断,又比如客观的自身条件与处境。这个打碎再重建的旅程让人焦虑和疲倦,时刻在“做个胆小鬼”和“勇敢跨出那一步”中踌躇不前,只能逐步逐步地放浪自己,企图麻痹永远处在“拉扯中”的思绪所带来的痛苦。现在回看,就在一次又一次“放大-缩小-再放大-再缩小”的比对中,我开始变得畏畏缩缩,做什么事之前花大量的时间去恐惧失败的后果,以至于在每条道路的尝试上都确然没有“后果”。
就像是站在池塘边的小孩,屡屡伸脚去试探游泳池的水,却迟迟不敢去爽快地游一把。她是在试探水的深浅吗?还是在试水温呢?都不是。她只是怕如果现在花时间在游泳上,万一拿不了世界冠军,那岂不是用这个时间去跑步比较好?毕竟从小就开始跑步。这样用比喻的方法去勾勒我一以贯之的思维就更能凸显它的可笑,赏自己韩剧里的一个金句就是“瞎操心的八字”。正常人的思维不应该是:我尽力去游我就能爽,能取悦我的就是生活的好时光,至于能取得什么成就.....想那么远干吗?牛逼就走远点,不牛逼就把它作为爱好。所以,我这叫拿不起也放不下。
以前的我其实是很大胆地去尝试各种事情的,比如明明中考跳远没及过格却还要在高中校运会作为班级头号选手参加跳远比赛(头号是因为当时没人愿意报名),再比如在高三的时候去追了两个学期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喜欢我这种类型的男孩子。可以说,我总是在挑战难度为impossible的赛程。说得好听是勇敢,而大部分人真实想法是“你这个不切实际的受虐狂”。当时还没学会重在参与的心态,也没情商去学会使用精妙策略。结果就是处处碰得头破血流,刚开始还乐呵呵,经历多了就变味了。后来越回味这些失败、越积攒下内伤,再后来,我就成为了那个“伸脚试水判冠军”的小孩。
然而今年的奥运会却让我看到了对世界、对过去的另一种理解方式。
在7月25日举行的自行车女子公路赛上,安娜.基森霍浮超越荷兰名将范弗洛滕成为奥运冠军。赛后最令人惊讶不是安娜取得的成绩,而是大家发现她是在自费参与奥运且全程没有专业团队指导的情况下拿下了冠军。凭借一个业余者身份在以“专业和完美”为标签的奥运会舞台上单打独斗实属罕见。这让我开始质疑“奥运精神“,“运动家精神”到底是不是专业和完美?因为在我观看奥运的记忆中,金牌总是最重要的存在,完美是必须的。“成王败寇”的历史观念深入人心。但安娜的故事告诉我,比起最后赢得什么,奥运精神其实更关乎发起挑战和参与竞赛的勇敢、专注与智慧。当然会有人质疑,现在给安娜这么高的评价还不是因为她拿了金牌?虽然没有办法否认,拿到了奖牌才能让她的事迹被最大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但我相信大家更感动的点是她自己亲手规划科学的练习策略,并用“敢赢”的心态在专业选手堆里毫不怯场地完成了比赛。
所以,现在回看过往那些不切实际的尝试经历,比起一味沉溺失败的痛苦和恐惧再次失败,其实我更应该拍拍当年那个天真大胆的、总在挑战impossible的自己,称赞道:“你可真是有运动家精神”。当然,我还会告诉她,要合理规划时间更加刻苦地训练,同时也别自己闷着头猛干,要询问更多高手来丰富自己的智慧精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