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几家好朋友一起聚餐。朋友甲带去了二胎的小女儿,小家伙刚四岁多点,顶着一个头发稀黄的锅盖头,细细高高的,一双弯弯的笑眼看着大家。
正赶上青皮核桃刚下来,甲家种着核桃园,带了一堆去皮核桃,爸爸让小姑娘挨个给我们分发,小丫头一趟又一趟跑着为每个人抓着核桃,一圈下来,额头上都冒汗了。
吃火锅的时候,小姑娘细细的手腕费力地夹起盘子里的肉,先给爸爸,又给妈妈,一顿饭下来,忙得不可开交。
一旁的母亲自豪地夸赞,说小姑娘可懂事了,从幼儿园回来就给下班的爸爸妈妈服务,为上中学的哥哥各种操心。还说家里的老大没有养好,太自私了,老二从小就提高要求,让她体贴、乖巧、孝顺。
朋友乙是个说话直来直去的,叹口气说:你们这样培养孩子不好,孩子毕竟是孩子,你让她从小就这样照顾别人,看大人脸色行事,将来习惯了,她一辈子总要照顾别人的感受,自己会活得很累!
说实话,看着那个四岁多点的孩子,一顿饭忙碌着,做着和年龄不相称的服务,我都有些心疼,本来是天真烂漫玩耍的年龄啊!
而且,孩子每次给爸爸妈妈夹完菜,眼睛总是瞅向爸妈,那意思分明是,我做的是不是很好?我是不是很懂事?快夸我呀!
02
孩子那双明显有着讨好神色的眼睛,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小的时候,我妈是个很强势的人,在家里说一不二,我们姐弟从来不敢违背她。因为和奶奶婆媳不和吵架,还会经常把怨气发泄到我们身上。为了不被她责骂,我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察言观色,每天放学回家后,先看她的脸色,稍有不对,啥话不敢说,麻溜的放下书包去找活干。
我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可在我妈那里也没什么存在感,因为我妈经常满怀怨气地说,养我们姐弟是如何的不易,我们必须努力报答她。我就老觉得自己对不起她,所以必须为她努力,必须孝顺她。
后来,我离开家到外地求学,我发现,一群人中,我往往是最没存在感的那一个。参加工作后,遇到了一个口蜜腹剑的上司,被利用,被打压,自己也不敢反抗。一味忍让退缩,甚至还要努力工作讨好她!
很多年里,我都感觉自己是为了原生家庭和别人而活,特别累!
后来接触了心理学,才知道,自己身上有讨好型人格的影子。
-03-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心理学家萨提亚将人的人格分为五类: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表里一致型。
在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里,以“孝”为先,导致很多家长都希望有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很多家长会要求甚至操纵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这样长大后的孩子往往有两种结果,一种到了青春期非常叛逆,桀骜不驯;另一种则唯唯诺诺,毫无主见,这类孩子就会有讨好型人格的特点。
所谓讨好型人格,是指为了获得爱和温暖,我需要投其所好,讨好别人,哪怕牺牲自己,不能和别人发生冲突,要让别人喜欢我,这样我才能生存下去。
像我小的时候,因为怕母亲不爱自己,我就要多干活儿,不要让她生气。开头那个孩子也是,为了博得爸爸妈妈的喜爱,她要做这做那。
具有讨好型人格的孩子,表面上看着乖巧,实则内心比较压抑,不敢随意表达个人意愿,在外人面前也会胆小怕事、唯唯诺诺,这种个性长大后,会以“让别人高兴”作为自己的价值体现,通常不会也不敢发怒,难以有主导行为和魄力,内心也会很痛苦。
所以,我们周围经常会有这样的人,他们自己没有自信,凡事依赖别人去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抬高对方,贬低自己,使自己处于弱势地位,认为这样别人才不会嫉妒打压自己。总之,就是我努力表现,你高兴就好,千万不要责备我,如果能保护我就更好了。
可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受待见呢?一个没有独立人格的人,永远活不出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04-
“讨好型人格”是怎样形成的?
很多人的心理问题都要追踪到童年,讨好型人格也一样。这种类型的人,大多是因为从小在父母那里没有得到无条件的爱,父母要求Ta懂事、听话,只有Ta满足父母的要求,表现出父母期望的样子,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赞赏,而违背了父母意愿,父母就会斥责甚至打骂。
对幼小的孩子而言,他们的安全感无法自己营造,完全掌握在自己的父母或者看护自己的亲人那里。
我就是这样,小时候母亲和奶奶婆媳大战,我内心特别恐惧,担心母亲不要我们了,担心自己被抛弃。为了构筑起自己小小的安全感,作为孩子的我经常违心隐藏自己的真实意愿,刻意去迎合母亲。
比如,过年从来不敢和父母要新衣服,村子里来货郎叫卖瓜果,从来不敢在跟前讨要。我妈当时还在街坊邻居中炫耀我的听话、懂事,其实,哪里有孩子不喜欢玩耍,不馋嘴的呢?
久而久之,还是幼小孩子的我们,就会把大人的要求内化为对自己的需求,一味地要求自己,索取自己,认为只有满足别人的需求,才能实现自己价值。可是因为没有得到过丰盈的,无条件的爱,我们的内心很容易就会被掏空,痛苦也就接踵而来。
05
如何避免孩子发展为“讨好型“ 人格?
首先,既然为人父母,我们就一定要学会如何去爱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弗洛姆说过:“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
家长要学会爱孩子,就要阅读经典书籍,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和精神的构建过程,明白人类的成长实际是精神的成长过程,这样就会理解孩子,满足孩子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
第二,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精心养育下一代,是人类繁衍的基本要求,“虎毒不食子”,在孩子最需要爱的幼年,给他足够的爱和温暖,不应该是人类的职责和本能吗?
蒙特梭利有一句话:对人的惩罚莫过于两种,剥夺他的两样东西,一个是内心的力量,一个是人格的尊严。
如果家长给予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孩子就失去了内心的力量和尊严,尤其在孩子6岁以前,他的心智还未发育完全,安全感还未建立的时候,孩子幼小的心灵会遭受难以弥补的伤害。
第三,要懂得爱就是分离。
每个孩子从出生起,就有一个内在的精神内核,做家长的就是保护好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内心的需求,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这样的孩子才会有主见,才会培养生存的能力,才能适应在社会的丛林法则。
那些从小到大都对父母言听计从的孩子,一辈子走父母走过的路,有多少能出彩呢?
06
有讨好型人格的成年人,如何改变自己?
首先要明确,在成年人的社交关系中,对方会如何看待你,如何对待你,本质上只是取决你个人的价值,你对别人的任何讨好行为,不仅不会令你和对方的关系变得更好,反而会降低你在对方心目中的价值。
因此,做一个讨好者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也是对自我价值,对自己生命的最大践踏。
第一,要提高自我价值感,不断充实提升自己,培养自尊意识。
有句话叫“存在即是合理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自己不比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更差和劣等。人际交往中,既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又保留自我的尊严意识。
第二,不要对别人期待太多,也不要让别人对你期待太多。
讨好型的人往往愿意帮助别人,是对别人经常展现出微笑的“好好先生”,别人也会觉得你很好说话和无害,于是内心会对你有期待,会对你提要求,当你一次次满足他们后,他们会进一步提出要求。那样就成了完全为别人而活,完全没有自己,并且久而久之你内心会充满了不平衡和不满。
心理成熟的人,要学会内心不要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自己内心的需要通过自己去满足,不会掏空自己来满足别人。
第三,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学会区分亲密关系、朋友关系和一般关系三个社交等级。
我们永远不可能满足周围任何人的要求,对于自己的至亲和朋友,该做到的必须做,对于自己不愿意的,要勇于拒绝和说“不”,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没有敌意的坚决”。
愿所有的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用心呵护,愿所有想摆脱“讨好”想法的人早日走出阴霾。
后记:
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回想前文提到的那个孩子。从看到她的第一眼起,我就觉得这孩子眼睛里缺了些什么,却又一时说不出来。
现在想来,那孩子眼睛缺了光,没有了那种天真的、无邪的光,那不是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她的童真世界,已经过早被成年人侵占了!
欢迎浏览往期育儿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