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想必你也有所耳闻,它本质上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
我这里所说的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消费在短时间迅速学会一门知识或一项技能的课程。
进行知识付费,一方面是因为在这个浮躁功利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等,导致出现降维打击,通俗来说就是“我掌握着你不会的本领,你就低人一等”。这样的现象使得“低维”人群迫切需要丰富自己,产生所谓的知识焦虑。另一方面是因为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自身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难以迅速有所收获,这时候如果有已提炼的知识精华便很容易吸收,哪怕需要成本代价。用较低的成本获得前人的归纳总结,顺手拈来,也许还能避免踩坑,何乐而不为?
知识焦虑盛行,知识付费已是大势所趋。
在这里,我想分享自己第一个音频课程《跟熊浩学沟通30讲》。
选择“沟通”这个话题是因为它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打交道不可或缺的能力。学会沟通,几乎对所有人都是有益的。再者是因为偶然间看到樊登的一本书《可复制的沟通力:樊登的十堂表达课》。樊登读书在知识付费领域也是颇有成就,虽然我没买过。
根据学习体验,我做了以下的对比(仅代表个人)。
(1)熊浩的“沟通”对于漫无目的的闲聊沟通不做阐述,重在讲述沟通的机理,而不是话术,旨在提供一个思考框架和策略。按部就班的版块讲解更具有理论性和逻辑性,其中穿插了各种理论模型案例和测试。不过这会导致部分内容不够精确,没有详细的方法。
(2)樊登的“沟通力”比较通俗易懂,例子有不少,有的分析很详细。但是内容缺乏一定的知识性,有的互有嵌套,还可以看到《可复制的领导力》中类似的头脑风暴和“六帽子”思维。读来更像是在画大饼讲道理,看到一半就感觉看不下去。而且从各种例子来看,我认为这本书的受众就是那些已经成家的有儿女的职场人士,因为樊登自己就是个有家庭的工作者。
由于两者的对比性不够健全,在于本身知识传播载体不一样,作者的知识水平也有所差异,表达形式各有千秋,所以抛开这些因素,单单从内容来讲,同样是“沟通”,以我看来,熊浩比樊登更胜一筹。
沟通中涉及的相似内容,我认为熊浩的准备更加充足。
(1)比如“需求”部分,同样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熊浩没有过多的解释名词,认为可以在目前满足的需求上进行层次迁移;樊登则以自己的文字来表达人类的需求名单,难免互有重叠。
熊浩:“触达对方需求的第一种方法,是探问,第二种方法,是建构。
最底层的是生理需求,比如睡眠,食物等,再往上一层是安全需求,包含我们人身财产的安全等方面的考量,再往上是......
记住,你的需求可以在不同层次之间迁移,你就创造了完全不一样的需要。
明确自己目前满足的需求维度,并且尝试迁移到其他需求层次,这是建构需求的有效方法。”
樊登:“马斯洛的这个‘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基本上包含了人类所共通的需求,除此之外,落实到我们每个人身上后,我相信大家还可以列出许多需求。我在这里也列了一个需求清单,我相信这些需求也是绝大多数人的共同需求。
朋友、集体、归属感;放松、休息、快乐;关注、理解、倾听;学习、探索、发现;选择、自由、自我;被认可、信任感、安全感;支持、尊重、爱......
那么这些需求从哪里去寻找呢?只要到人类共通的需求清单里去找,总能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2)比如“倾听”部分,
在熊浩看来是比较重要的一环,花了几讲内容阐述“听力三角形”,着重分析了提问,聆听,反馈三部分内容;而樊登花了好几节内容说明要有效提问,倾听部分显得不太重点。
(3)当然熊浩也有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情绪”部分归在了“冲突管理”。
如果你想学习沟通,想进行框架式学习,在大脑形成思维认知,然后在场景中练习方法,整理细节的话,我推荐熊浩。这部分内容真的很值得学习,可能上面的对比会让你云里雾里,不要紧,后续我会把“沟通”的内容整理发布,可供参考。
最后,我想说,像这样的实用的思维上的“内容”,有时候一个音频课程比起书本的洋洋洒洒还是棋高一着。因为我本身没有怎么听音频,是学习音频文字,所以不讨论人脑对于音频的接受能力或者碎片化学习的好处,只在内容上觉得:虽短小精悍,丢失了详尽介绍,但被精细化的内容便于人们消化和吸收,这也是知识付费流行的一部分原因。
不过很大程度上需要自律,我相信,既然选择了要学习,就不应该是半途而废。只是需要注意市面上这么多的付费知识,同类型不在少数,需要自己做好甄别,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首发于公众号:二四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