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语言发展的误区
误区一,家长过于善解人意,代替孩子表达
经常和朋友们一起带孩子吃饭,在这个过程中我常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孩子小手一指,然后妈妈就把菜给孩子夹过来了,孩子小手又一指,妈妈又把饮料倒上了,孩子什么都不用说,妈妈却能立刻满足孩子。很多家里都是,孩子啊喊一声,家长就马上说哦孩子饿了,就把奶瓶送到了孩子嘴边,一哼唧,就看看尿不湿是不是要换了马上换上新的,那孩子还需要开口说话吗?你不说他就懂,他就不用说。常常听老师们说,不怕孩子哭,不怕孩子闹,就怕孩子哭闹却什么都不说,这个不说往往是因为孩子不知道如何去表达,他心里充满了你怎么就不懂我的委屈。这些孩子长大后,常常说话说一半留一半剩下的一半让你猜,很喜欢的那句流行语就是你懂的。在家孩子有那么善解人意,会有猜他懂他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然而到了学校,到了社会,哪里有能如此懂他的老师同学领导呢?所以,在孩子学说话的时候,我们要有意做个不太善解人意的家长。
我儿子大概二岁左右的时候,他跟我说:“妈妈,渴!”
我问他说:”那你是要喝水吗?“
"不喝水不喝水!"这时候我就很纳闷,渴又不喝水什么意思,这个时候外婆开口告诉我说,今天我表妹过来的时候买了几瓶爽歪歪给他,刚才喝了一瓶,估计是要喝那个。这个时候我跟儿子说,”儿子,你渴但是你又不要喝水,妈妈就不明白你的意思哦,那你就只能喝你的口水。“过了一会儿,儿子想了想,拉着我的手,走到柜子,指着那几瓶爽歪歪说:”我要喝那个。"
“宝贝,喝哪个?”
“爽歪歪。”听到儿子这样说,我就把爽歪歪拿了一瓶递给他,
“那你就要告诉妈妈说,妈妈,我想喝爽歪歪,可以吗?你有什么需要你要清楚明白地告诉妈妈,妈妈才知道哦。“语言能力的培养从表达自己的基本需求开始,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孩子表达,比如孩子说,饼干饼干,你可以跟孩子说:“宝贝,你需要的是这个饼干吗?”然后指着饼干一遍重复:”你要吃饼干吗?需要妈妈给你拿吗?”直到孩子做出回应。在生活的各种情境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清晰表达。
误区二,总给孩子吃烂软精细的食物,影响孩子说话
家长怕宝宝嚼不烂、不好消化,总是喜欢把所有的事物放在一起熬成粥喂孩子,给孩子吃过于精细的食物。我在小区里经常看到,家长们带孩子出来玩儿,给孩子带的水果都会切成小丁丁,甚至看到一个爷爷孩子都四岁了,用勺子把苹果刮成泥喂给孩子吃,然而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口腔肌的发育。所以如果孩子有很严重的流口水现象,排除是长乳牙的情况,你就要重视,因为很可能是因为孩子的口腔肌肉锻炼不足导致的,口腔肌没有发育好,孩子学说话的时候口型不准确,舌头和上下颚的运动不协调,就会导致孩子说话发音含糊,比如把”哥哥“喊成”多多“。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孩子长牙开始,就给孩子尝试各种软硬不同,条状块状的各种适度需要咀嚼的食物,不只是营养的补充,更是让脸颊的小肌肉和上下颚的咬合能力得到练习,让孩子的口腔肌得到锻炼,从而改善发音不清的状况。
误区三,孩子一说错话,家长就马上指责纠正。
孩子18个月之后,进入语言爆发期,然而因为表达能力尚且不佳,常常会结结巴巴口齿不清,把狗狗说成抖抖,碰到这些情况,很多家长就会马上去纠正孩子指责孩子,生怕孩子以后说话不清。这样的纠正和指责甚至嘲笑,很容易让孩子对说话产生紧张和恐惧,把说话和挨批评画上等号,孩子表达的积极性自然就被打击了。刚说话的孩子说错话,再正常不过,我们要更孩子更多的耐心和鼓励。其实一般妈妈是知道孩子想表达什么的,咱们再说一遍,比如,孩子说,妈妈出去。那你就再表达一遍,我们出去,一起下楼玩。这样可以让孩子和缓下来,不再恐惧说话,学会更好的表达方式。这个时段最关键的,帮助孩子学会表达,让孩子享受讲话,感受到说话的好感觉,好感觉才能产生好动力,坏感觉智慧产生重重阻力。
误区四,用故事机代替家庭语言——孩子的语言学习需要在互动环境中学习
很多家长知道语言环境的重要性,但是苦于繁忙,所以很少有时间陪孩子,跟孩子聊天讲故事,所以就用故事机来代替。然而孩子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故事机可以作为辅助工具,却不能代替家人和孩子之间的语言交流。故事机只能让孩子被动接受,而无法交流互动,孩子和家长的互动当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感受到表达的好感觉,认可自己表达的价值,这些感受,都是孩子无法从故事机里获得的体验。
除了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外,建议带孩子多走出家门,创造丰富的语言交流环境,让孩子多接触一些新鲜食物,多认识新的朋友,积累丰富的生活体验,孩子看的多了,知道多了,她的语言也会变得丰富起来。比如说,越自己的朋友带上孩子一起去动物园、植物园,去观察各种不同的动物植物,了解不同动植物的生活场景,在观察中,孩子们就会七嘴八舌地表达。还可以带孩子去博物馆,回来我们可以让孩子扮演讲解员给爷爷奶奶讲,不仅会学到知识,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