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事迹,家喻户晓,耳熟能详。鲜为人知的是,成功去印度取经第一人,是早于唐三藏两百多年的东晋法显僧人。
从影片中了解到,五十多岁的法显到长安学习佛法十多年后,深感各僧团之间的戒律不一致,对日益扩张的僧团行为规范缺乏约束,不便管理,同时,乱世中,各种势力交替上位,也裹挟了信众较多的佛教团体,为了让佛教团体有真正的戒律遵循,六十二岁的法显踏上了西行求经之路。
粗略盘点一下法显取经时面临的现实困难:
1、年事已高
2、交通工具落后
3、地形复杂,大沙漠、高原、雪山......
4、天气莫测
5、沿途各国对大乘佛教的态度并不相同
6、语言
7、物是人非(一路辗转未得到戒律,即使走到佛祖的故乡,见到的是一片衰败,仅剩的基座周围已是民众放牧用了 )
8、团队成员心性不一(有成员留在沿途国家继续修行,不愿返回,也有成员翻雪山时身故)
在显而易见的艰难困苦中,法显历时15年,走过4万余里,寻访30多国,带回了11部佛家经典,并翻译了其中一部分,再将沿途经历写成了《佛国记》。
法显的行程,即使在现代,资源充裕的情况下,作为体验,重走一遍,至少会感觉疲惫,更无法想象一千多年前的客观条件限制。那么,为何法显能够达成所愿呢。
主要在两点:
1、强大的愿力(或者称为理想/目标/使命......)
2、稳定而持续的执行力(或者称为行动力)
而强大的愿力是持之以恒执行力的保障。如果没有强烈的愿力,就会千方百计找不执行的借口,反之就会想法设法找方法、找资源。所以,为了能够达成心中所想,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真正所想的目标,怎样的事情能够让个人愿意持续付出,犹如长明灯永远照亮心间,,亦如不灭之火,时刻保持熊熊旺盛之势,让人自然而然地向着光明前进。
关于如何找寻到这样的理想,汇总了一些方法(1来自于《请停止无效努力》2~3和二来自于粥左罗公众号文):
一、主动寻求:
1、能够带来较大自主感的事
2、情不自禁投入大量时间去做的事,不管是世人所谓的不务正业的综艺八卦娱乐还是所谓的正经事,先罗列出来,也许就是潜在的发展
3、有成就感的事,让自己愉悦的事,不论大小,哪怕就是擅长做菜,让家人吃的满意
二、被动感受
因为生存或者责任,不得不做的事,踏踏实实把其做好,在长时间从事某件事情后,如果确实有能力将其做的很好,也会内心生出自豪或者成就感,这种感觉又会促进个人更上一层楼的意愿,形成良性循环。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必须培养自身主动学习、积极向上的良好习惯,提升认知思维,不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认知停留在谷底,都难以持久。关于提升内在驱动,包有斐公众号有一文的建议可作为分享:
书籍:白岩松《白说》、唐浩明《曾国藩》、《王阳明》、路遥《平凡的世界》;
影视剧:《大秦帝国》第一部 、《平凡的世界》、《士兵突击》、《三傻大闹宝莱坞》;
纪录片:《佛国记》、 《第三极》、《大国崛起》、《互联网时代》、《公司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