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这种题材很难驾驭,因为不用严格遵守诗歌韵律,显得随心而至,包括内容和文体用字,但越是无章法,越是凭借天分,一条大河,流出如何好看的蜿蜒曲折是很难的,散文也如此。要把握想写的主题,有时甚至没有主题,东扯西拉又不至于离开中心太远让人摸不着头脑,好比聊天聊半天都不知道是谁起的头。贾行家,当然是笔名,本书的文章都来自他的博客,写的就颇有一些自己的风格和内容。
文章分为三类,人、世、游,分类的按照可以参看这三个字。他的文章内容密度很大,家族史也好,还是别人的可以扩展开一大篇的游记,都短短在几页内完成,初次翻开实在有点接受无能,不太像现在的博客文字。当然,博客也被无情网络浪潮退却了,剩下的只能是控制在200字以内的快速新闻标题类文章。当年还有一位网上的名人,图雅,久远的名字,写的文字类似小品文,在当时掀起一阵小浪潮,后来的像刀尔登,都是以短小的散文、杂文闻名,和前两者不同,贾行家的文字看似轻巧没有深沉的家国仇恨、苦难哀情,却是记录着再现实不过的曾经,而现实总是没有电影里的美好结局。所以不论是人里面记录的各种亲戚、邻居,还是世里写作的哈尔滨,还是游里踏足过的那些东北土地,都有一种艰难的生存之感,所幸的是,在文字中,还有作者一味的刻薄来调剂。
刻薄,或者叫幽默。不是来自对生活的无可奈何,倒是像对之一次次的调戏,本来也得不到,还不允许说两句了。书中如果抛开这些刻薄的文字,就会变得跟流水账一样平淡。
我也奇怪杨震那么低调,“四知”这样的隐秘对话是怎么传出去的。
“哪个教都和黄浦江一样没盖盖子,你自己去入啊,还等着天国包邮么?”
到发条拧断以后,患了忧郁,忆起也曾自命中产阶级,有点儿恍如隔世。没有拧断的,至少也一再崩溃过,晒晒工资房产,再训导我几句,又没有什么不应该呢。
这样的句子往往嵌在一堆作者自认为的废话中间,读者在读着读着觉得有点冗长难懂的时候,就能遇上这样劈头盖脸的一两句,不得不夸一下作者的小机灵。这种刻薄放在音乐上,就有点类似摇滚,有人说摇滚就是我不管你想听什么,我就管我自己唱什么。刻薄或者抖机灵的话,也不会去照顾读者的阅读情绪,到此处应该煽情,怎么就来了一个黑色幽默呢?
上面最后这一句真实的在我一个朋友身上发生过,追求网络行业的红利,落得一身伤痛,没做成弄潮儿,倒是被浪拍的青一块紫一块。所以艺术来源生活这词真是放哪都能吹上一阵子,散文也好,小说也罢,能不能引起读者共鸣是一方面,毕竟有共同生活经验的人太少,主要还得用你我都熟知的文字,遣词造句让你能一拍大腿,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基本这文章也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