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
我哥读大学第一年,放假回家向我们描述他的大学生活,“校园里有成列的柿子树,柿子红且大,甘甜可口,连保洁阿姨们都争着摘柿子”。
那时我脑海中关于大学的想象是柿子树。
三年后,我考上了我哥所在的那所大学。
入校第一天,我满校园里寻找柿子树,无果。我以为那时我哥采用的是极其夸张的说法,是为了在亲朋好友面前好好的炫耀自己的大学生活。
哪里有什么柿子树呢。
我曾憧憬的大学校园是:古老且粗壮蜿蜒的行道树,捧着书坐在阳光正好的草地上面的青年,三三两两的骑着单车的好友。
后来我奔波于研究生调剂,在武汉的校园里看到过一副同样的画面,草地、阳光、男孩子。但我没有选择那所校园。
那时我心心念念的是南京的校园,当我到达南京,我发现它甚至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古朴大气的石碑,成列的粗壮的树木,花海,教育部或政府携资修建的最好看的化工学院大楼,以及宽阔的马路与静谧的人工湖……。我向往了一年的学校,我曾为之起早贪黑埋头苦读的校园,它是我的梦。当我从梦境中来到现实的时候,我发现我与它格格不入,走在校园里,陌生与局促感接踵而至,我安慰自己没事的你马上也会成为一份子,终究会融入进去的。
该死的第六感没有骗我,我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我转身奔赴长安,寻找最后一个落地机会。
在西安那所校园里,我对一个小师妹说,你们校园挺大,挺漂亮的。话说的违心,因为校园里没有花。
所以我发现我一直以一个不理智且偏执的角度来看一所大学,以及它能够附带的光环,却忽略了自己可以发挥的最大作用,除了这个光环外我能够得到的又是什么。
大三那年,偶然得知,图书馆北门前面原先是有一片柿子树的,果实成熟的时候会啪叽啪叽落在地上滩成一片,领导觉得影响校容,于是替换成了一到春天就作祟的柳树。
原来曾经真的有过柿子树,原来保洁阿姨争先恐后摘掉的柿子不是用来吃的而是怕掉落在地上,打扫困难。
毕业时,特地经过图书馆北门,柳树已经很粗壮了,与南门碗口粗般的新树形成了鲜明对比。近两年,母校发生了许多变化,新建的宿舍楼,实训基地,剧院,实验楼……,事物发展都是螺旋式上升的,一个古老又新生的、力量并不那么强大的校园在逐渐完善着别人对她的期待。
我的绩效管理老师曾说过,我们学校不比985、211、一流一本大学,学校所给你的只有那么多,关键是你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虽然她有许多不足,但我们的进步同时推动着她的进步。他说,人不能忘本。
曾经网上热议:没有逃过课、挂过科的大学是不完整的。我没有逃过课,挂过科,用高中十分之几的精力突击一下期末考试,便能取得满意的成绩与一笔奖学金,四年获得了大大小小十几个证书,参加过几个喜欢的社团活动。经常兼职,挣过生活费并且磨炼过。拥有一群可爱又志趣相投的舍友宝宝们。最重要的是,即将拥有一段宝贵的充实的另一段大学之路。我的大学很完整。
我曾经这样写到:母校拥有的一切让我学会如何思辨,怎样为人处世,变得自信乐观,追求更广阔的知识海洋,向往着未来奇妙多彩的人生。
也许,当年的领导种下柿子树的原因应该是,它代表着果实累累,丰收满满。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明德、亲民、知止目前暂且做到了,而后其他,需要用我的一生来提交答卷。
那些以主观能动性的眼光局限于排名、环境等偏见终有一天会消失殆尽,我要做的,便是在未来的宝贵三年里沉淀、求知、提升、发展,我很清楚得知道未来我一定会失去些什么,我也清楚得明白未来我不确定能够得到些什么。但是,我有了一个些许清晰的目标,从今以后,即将全力奔赴,遥远又触手可及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