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面对司马懿十五万兵马杀来,诸葛亮大开城门,让几些军士扮成百姓洒扫街道,越发把一座空城呈现出更荒凉的样子。坐等司马懿来战。
司马懿见了如此模样,反而不敢进来。竟撤军而去。
司马懿说,诸葛亮生平谨慎,不曾弄险,必有埋伏。
诸葛亮说,他料我生平谨慎,必不弄险。
真是“预判了你的预判”,又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这却也是诸葛亮没有办法下的一步险棋,把结果完全押在别人身上,是不得已而为之,也可能交出自己。所幸,司马懿很配合。
然而,司马懿真的没有识破“空城计”吗?望着城上弹琴的诸葛亮,十五万兵马一兵不战,转头就跑。站在城下转身前的司马懿,想了多少?
诸葛亮这片城前荒凉,就如大战前的一个暂停键,它出现得如此不合常理,让人不由得愣了一下。正是这短暂的一愣,如同空气的宁静,让人得以停下脚步放下刀枪,一起用脑袋好好想想。也让这场真刀真枪的战争,变成了脑战。
司马懿想的无非两个方向:一、城中有埋伏,进去多少死多少;二、城中啥没有,进去一网打尽。
第一个方向,来都来了,那就进去一些试一试,何妨。难不成这小试会导致全军覆没?有这个可能,但可能性几乎没有。
第二个方向,进去就是抓人,这战也就结束了。
综上,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失败的可能性也是有的,但结果应该还能承担。可是,司马懿现在还需要对诸葛穷追猛打么,诸葛反正是要退的了,目前对魏国应该不会主动再发起大的攻击。让诸葛亮知难而退本是司马懿的主要目的,完全打败诸葛亮则是“有则当然更好,没有也不太影响”的选择。一个人拥有的选择越多,就会越发谨慎。不像人家诸葛亮,只有这一步险棋,司马懿想想还是不冒风险。就是果真上当了,日后也还有机会想办法和诸葛亮对抗。
有人说,司马懿深谋远虑,他或许想的是现在拿下诸葛亮,魏国从此高枕无忧,那高枕无忧之后的魏王,又何必留下立功而来却素有“野心”的司马懿。功成之后有人是加官进爵,有人则是功高震主。
无论司马懿是如何想的,当一个人处在相对优势的时候,他通常不再激进冒险,而是谨慎前进但求稳妥。一个成熟而拥有稳妥的人,宁可舍小利而不冒险梭哈。这势必容易留下遗憾,却是一个还算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