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似乎是为数不多再去看第二遍的片子,不过现在才看到22集以后,发现多个视频网站己把此片设置了VIP,本想在看完第二遍后再做小结,于此也只能暂且打住,保留曾经的记忆。
首先这部影片更多的让一些心理疾病及状况呈现在大众的眼中,并且剧中对一些病症状况以及常用对症药品的字幕专业性解释,让疾病和症状更贴于生活。
其次对于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及人物故事,既有影视作品的戏剧性,观赏性,情节化,又把心理咨询师及其患者生活勾勒在一起,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来解读其中的关键点所在。
剧中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心结和故事,从主角到配角,各取所景,各自展开。
这里随便的拎出关于母子关系的故事。
孙树和林教授.
作为本剧女主,孙树与林教授的关系也是她成长自我的线索之一。剧情采用倒叙的方式来呈现这一对母女,这种悬疑式也更能激起读者的兴趣吧。
剧中孙树大学毕业后留学日本八年,与母亲关系淡漠,更多的是通过闺蜜来听取彼此的信息.直到听到母亲晕倒病危才回国,也才渐渐展开关于她们的故事。
从剧中不难看出,事业型的女人林教授,在事业上精益求精,严于律己,因为工作的原因,从小对女儿陪伴较少.最致命的点便是在丈夫病危时,尊重他的意愿,放弃治疗这件事上,让女儿误解至深.
这两个事相类似的地方,便是直接表达,也正是因为没有及时的直接表达,而使得双方有误会,以至于越积越久,越久越深。
如果在孙树小的时候,忙于工作林教授,能及时的给女儿表达出当时不管自己工作多么累,多么辛苦,但是只要晚上一回来就能看到女儿熟睡的小脸,自己就很心安的话来,而不是在多年以后才给女儿透出这一点,那女儿一定不会那么执着的寻找自己是妈妈最重要的人.
如果在丈夫病危的时候,他能把丈夫的意愿,及时的传达或者真实的说给女儿,那么女儿一定不会认为是她剥夺了爸爸生的可能.
从小没有被妈妈关爱到的孙树,或者说妈妈的关爱,她并没有感受到,所以一直觉得妈妈并不爱她,她也一直在想向妈妈证明自己是重要的,是值得妈妈爱的.
又恰逢失恋和父亲病故在同一时期,这些一个人生命中的重大创伤,把她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如同剧中她所言:第一年是在她督导师的躺椅上度过的。
林教授的病同时也是给娘俩的关系设定了一个转机事件,而正是上面两件主要事件的开解,把母女关系推进了一步。
在小树面对书仁抑郁的情况下,林妈妈对女儿的支持和关注,更是不露痕迹,同时也用自身的感受来给女儿传递力量,许多特别的时期,我们需要的就是身边人给予的支持和力量。
生活中的直接表达真的可以节省很多力气,也可以避免误会,特别是亲密的关系中,有的时候可能你真的不知道该做什么,该说什么合适,那么这个时候,就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因为那份爱与关注在的时侯,我们更会勇往直前。
有人说这部影片里,每一个故事都很扎心,对此表示认同,因为每一个故事里都不是一次偶然,而与我们成长中这样那样的遭遇和经历有关,而我们每个人的差异,以及不同的处理方式,认知范畴,又让事情朝向不同.
比如剧中陈院长一家的故事.
因为爸爸的失误没有去及时接儿子,而使得见义勇为的儿子在救小朋友时溺亡,妻子丧子之痛,无法原谅丈夫,带着身孕不言一声并一走了之,且在教育儿子的时候禁止提及爸爸这个话题,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对爸爸的恨,以至多年以后儿子梁科无意间发现自己的真实身份后,蓄意报复了生父.
这段因痛和恨无法表明和化解的故事,依然在多年以后刺伤着这一家人中的每一个,亏得故事中的每一个人,在看清事情的全貌后,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愿意承担起自己该承担的那一部分,于是有了梁科还父清白,担当的举动.
作为家庭中的核心成员,父母间的关系和互动言语,情绪,状态,孩子一定是真真实实的看到和感觉到的,也一定会模仿或者习得父母彼此的优缺点,如果想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那么就一定要先自问一下,是否己给孩子你想要孩子成为那个状态的环境。
越来越感觉到为人父母路之愈艰,成长自己,还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