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会和几个闺蜜来一次旅行。作为几枚文艺癌,我们最擅长的就是去到一个陌生城市,探索当地最文艺的地方。而层林尽染的秋天,无疑是适合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一起去了天津,领略了“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的天津滨海图书馆。一起漫步了南开大学,在枫叶金黄的校园里感受秋的气息。一起住了青旅,在高耸的楼上用独特的视角俯瞰了天津的夜景。
而又是一年层林尽染的秋天,我们几个不约而同的出现在了另外一个城市——苏州。
依旧是图书馆,依旧是文艺癌,依旧初心不改。
去过台湾的,都会了解到诚品书店是台湾的文化标志。而来过苏州的,都会了解到第一家大陆分店开在了苏州。
诚品书店真的是浩瀚啊,第一次真正体验到在书籍的世界里穿梭,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种感受是在济南的几十步走到头的新华书店所没法比拟的。
在诚品书店,可以买到很多台版书和多种版本的国外书籍。闺蜜们最近都在读台版书,涉略的范围又广又深,这一点也是我觉得是今年进步的地方。
随着我们的读书量越来越大,国外的书籍读的越来越多,我们也越来越会去斟酌适合自己的书籍和翻译版本。昨天仔细观察到,闺蜜们找书时的专注的眼神和求精的态度。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应该学习之处就是他人身上闪闪发亮的优点。
谈到读书,我经常被问一些问题:
1.幸儿,怎么才爱上读书?
2.幸儿,怎么我就看不下去书?
3.幸儿,你觉得我适合读什么类型的书?
4.幸儿,推荐给我几本育儿书?
5幸儿,有没有处理家庭关系的书?
6.幸儿,励志的书哪本好?
……
其实,我深知,无事不问人。每个问题背后都是一个未解的麻神,和一个亟待的渴望。
我内心是有答案的,也曾想怎么用简练的语言去概和回答人为什么要读书。但是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我的答案也无法概括每一问题。因为世间没有绝对,只有相对。相对的问题匹配相应的答案,答案并不唯一。
根据我最近的感悟体会得出,所有的讨教别人而得出的答案都只能算是方法论,而方法论缺乏“道”的层面支撑,是很难真正理解和实用的。我觉得人只有理解到“道”的层面,才真的算是能理解透人性和生活的本质,进而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和生活难题。缺乏“道”的层面,紧靠别人教授的方法论,是很难得到有效提升的。因为“借来的光,点亮不了自己的心灵。”
人生路漫漫,似乎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的。古人也早已总结了成长的快速通道无非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高人指路。我刚才写到高人指路,如果自己的理解层面到达不了“道”的层面,还是无法有效提升的。正如我们常提到的“听过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能理解到“道”的层面的人,基本上无需别人指点了,自己本身就是高人,高手与高手之间的学习那叫切磋。
那只剩下读书和行路了。行路,算是实践,而实践出真知。人的提升大部分都是通过日积月累的生活磨难历练出来的。通过所接触的外部环境,所接触的人和做的工作千锤百炼出来的。但是,即便如此,人在同样的环境下也会有不同的改变。正如那个例子:有的人具备30年的工作技能,有的人的一个技能重复了30年。命运总是爱垂青别有用心又坚韧的人,而不用心的人也总爱抱怨找不到命运的转折点。
只剩下读书了。人为什么要读书?我最近我听到的最醍醐灌顶的回答是:为了未来。很有道理,但是也很迷茫。未来在哪里?很难定数。绝大部分人无法通过这样的道理去践行。
我幻化成接地气的答案就是:一是为了自己,二是为了影响身边的人。首先为了让自己好过点,在一地鸡毛的日子中不至于迷失自我;为了自己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更强一点,在深陷困顿时能自我解救。为了让自己的思维和逻辑能敏捷一点,在极速发展的商业社会中不至于落后。为了让自己内心丰盈点,毕竟人人都想拥有一颗有趣的灵魂。而通过读书绝对能做到这些,而做到这些的,需要很多很多的知识根基,思想沉淀。
二是为了身边的人,这个在一切为了孩子的国家更容易理解。父亲的格局影响孩子,母亲的行为习惯影响孩子。父母什么样的思想,就会给孩子制造什么样的成长环境,环境塑造人,改变人。当然,除了孩子,我们还为了身边的其他人。我们一生中能每天接触的人不多,这些人对我们都很重要,自己好了,他们也会感受到精神能量。
说到这里,显而易见。读书成了一件“刚需”的事情,不得不做。特别是我们普通人,如果不通过读书,多知道些道理和思想,很难走出自身的牢笼,很难逾越自身的阶层。读书,行路,高人,都是进阶的成功条件。行路需要时间的日积月累,高人需要资源背景,而读书,只需要掏出来几十块钱去买一本。
什么是成功?我特别认同《见识》里面的解释:“成功就是把自己这块料儿用好。”在我看来成功不分伟大和渺小,伟大和渺小都只是视角问题,是以参照物为比较的。而人与人之间是无法横向比较的。我们只跟自己比,跟过去的比,跟未来的自己比,跟越来越好的自己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