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月”浅吟:大巴山的抒情

“邀月”浅吟:大巴山的抒情

我一向对近体诗头大,那些韵律、平仄,还有各种各样的用典引故,让我隐约知其美,却始终不得其要。 读张中信的旧体诗集《邀

月集》,却“安逸得很”,这如痴如醉、如梦如幻的“邀月”浅吟,让我忘记了平仄规律, 而完全沉浸在诗人对大巴山的动人心魄的抒情中。

读诗如入画

读张中信《邀月集》,想起白居易。白居易每写成一首诗,都要先读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 直到老婆婆听懂, 他才认为这首诗写成。 张中信的诗也如此好懂。 如《春行》:“朝行米仓道, 春光眉上俏。山花似解语,奕奕向人笑。”诗好理解不说, 其诗还有丰富的意韵。《苏堤柳》:“人世悲离合,湖光荡楚歌。 一岸苏堤柳, 年年送秋波。 ”杭州西湖苏堤上的柳树,看惯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年复一年,依然还在。 写出来,又复杂得似深奥的禅宗。

张中信的诗,画面感极强。我想这与他写散文、 写小说大有关系。诗歌是语言的精华,但要把美浓缩,首先要懂得美。在张中信他激情四溢的诗里, 总能看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我想他是始终把生活中的美好、 忧思或者其他的种种,都无一遗漏地传达出去,让人从这些精炼的文字里, 看到生活的更多面、 了解到人世间的更多情, 对人对事也就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在张中信出生、 成长的大巴山,山是那样的峻拔坚韧,水是那样的宽容慈悲。 张中信也像家乡的山水那样,袒露胸怀,把经年累月的沉思、把风雨人生的经验,无私奉献出来, 与人分分享、 供人借鉴。如此一来,张中信的诗不止有画,画还别有韵味。《光雾山行》:“烟雨濛濛石径斜,江波宛转故人家。一蓑绕过溪桥外,谁在云中卖杏花?”这样的描写,这样的反问,让人在如诗如幻中,看见了惊艳,惊艳之后是回味无穷。

读张中信的诗,不费力,不用花费太多神思,但一定要思考。不然,诗中可见画,却不一定可以领悟到画外还有“话”。 “寻胜来相望,秋归淡淡天。 桨声千里路,渔火半江船。桂落香无迹,风清月更圆。 倚栏何可凭? 谈笑说升庵《桂湖》”岁月变换,秋景依然,读者从杨状元起伏一生的是非中, 看到时代风云对人生的影响。 无论功过,人已去,月还在。山水人间,天地笑谈,只见桂湖,不见状元;但无状元,桂湖安在?

寄情乡梓中

张中信的诗, 有一个显著的特征, 就是他一直在通过文字寄情乡梓。《诺水赞》《巴中诗》是张中信写给家乡的赞美诗, 也是他留在家乡的深深足迹。“钓晚不思归,江村霁月开。 芦花纷似雪,飞过浅溪来。 ”《晚钓》把月亮下面的山中秋景写得引人入胜, 把钓鱼人写得赛过神仙。 从这样世外桃源般美景中走出来的人, 到外面的世界, 是不是也多了一分恬淡与从容?

家乡山水陶冶了张中信的性情,给了张中信不屈的斗志。那些街场,那些乡村,那些家乡的人和那些家乡的歌, 陪伴张中信走出大山、走进外面的世界,充实他的精神,给予他力量。 家国情怀,赤子之心。 张中信对家乡的爱不断升华,我们才看到了《成都书》《四 海风》 对家乡古往今来人事的缅怀,《李白读书台》《江南行》 等诗心怀苍生的沉思。

一个人走得再远, 根永远在家乡;一个人造诣再高,血脉永远与母亲相连。 张中信为家乡的诺水河、光雾山代言,把洒在家乡土地上的那些热血用文字捧起来,写成洋洋洒洒的优美诗篇。

意境胜音韵

张中信的这部旧体诗集,有不少诗押韵、符合音律,可以看作是近体诗。 抛开近体诗的苛刻标准,《邀月集》里的诗 ,意境其实都是很不错的。很多时候,诗的意境比平仄、音韵更重要。

“乍见杭州眉眼亲,呼天嬉戏一闪身。湖光掠岸迎初日,月色浮槎浸晚春。 ”这是律诗《西湖》的前四句,看到西湖的景致了吗?后四句“偶过苏堤心念旧,恰逢虎跑梦怀人。凭栏谁念沧浪句?把酒飘然独对津。 ”到西湖,看苏堤,凭栏寄情,那一丝怅然,是不是胜过诉说万千。“每忆家山伤寂寞,梦中谁在说南柯。千秋唱和知音少,两鬓萧疏愁绪多。听雨三更惊短笛,弹冠十载对长歌。 浮沉历过犹无悔,一曲沧浪入钓舸。 ”读这首《辛丑秋怀》,短短 56 个字,是不是胜过万千文章承载的内容?

旧体诗的美感确实让人赏心悦目,但“带着镣铐跳舞”的心血结晶,也并不一定让每个人都能领悟。 张中信的诗,像他的为人,初看似乎并不像近体诗中规中矩,也不像现代诗歌那样浪漫新奇,但仔细揣摩,每首诗都忠诚地服务于诗歌应该体现出来的精练品质,忠实地践行于诗歌应该表现出来的简约、 鲜明、生动等特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