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军事家对于战争历来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的完美结合,对于夏,商,西周而言,或许在军事理论上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已经完美的体现出来这一点。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周武王伐纣的操作过程。
首先说天时。所谓的天时就是自然环境的变幻,说的更直接的就是风雨雷电,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周武王时期的西岐就是我们先现在陕西省岐山县,因为地理原因,免不了雨雪的侵袭,甚者于洪涝干旱的威胁。因此,周武王在伐纣时,第一次会盟诸侯时没有进攻然而班师回营,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天气。
在《封神演义》电视中就有这么一幕,周武王会盟诸侯后班师回营,没有过多久就下起了大雪。但是在《史记.周本纪》中却是这样记叙,“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
意思就是:武王乘船渡河,船到中流,有条白鱼跳进武王的船中,武王俯身拿起来祭天,渡河完毕,有一团火从上往下降,到达武王的屋顶时,化成一只乌鸦,颜色赤红,发出魄魄的声音。这些带有神秘和文学色彩的记叙,从侧面体现伐纣的时机不对,其中就有天气缘故。
然后说地利。周武王选择与纣王交战的地方并不是朝歌城,而是距离朝歌几十里的牧野。选择这样的地方,一方面是给长途跋涉的军队有休息的地方,另一方面则是在攻伐商纣时起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军事效果。
据《史记正义》记载,“括地志云:“卫州城,故老云周武王伐纣至於商郊牧野,乃筑此城。郦元注水经云自朝歌南至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牧野也。”括地志又云:“纣都朝歌在卫州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邑,殷王武丁始都之。帝王世纪云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焉。”
最后说人和。对于这一点,周武王早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准则,无论是军侯将士还是黎民百姓,周武王都已经做好了思想工作,因此,在孟津观兵时有八百多诸侯会盟。并且,由于周武王的人格魅力不仅吸引贤良将才而且也招徕商朝贤才的投靠,其中就有微子的投靠。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周武王第一次观兵时没有发起伐纣军事行动,从客观原因讲,应该与天气脱不了关系,至于为何没有立即发起讨伐,却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周武王面对商朝的军事力量有了重新认识才终止行动,有人认为是商朝贵戚与周武王有了联系商量,确定伐纣的时机还未成熟。但是不管是何种原因,周武王选择伐纣的时机都是天地人结合的完美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