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同学跟我联系,让我帮她出出主意。
她爸爸年轻时好吃懒做,动不动还家暴她妈妈。原以为现在年纪大了消停了,结果上个月她妈妈在她家帮忙照顾孩子,独自留在老家的爸爸居然又开始在外面包养情人。她妈妈又气又怒,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瘦了快10斤。
同学说她爸找情人这事不是第一次了,问我怎样阻止她爸爸的荒唐,怎样开导妈妈想开点。
我说,你爸都不是第一次这样了,这么多年来,你妈妈没有想过离开你爸爸?
同学答,没有,我妈妈老是说为了我,不想离婚。
我问她,那要不以后你妈跟你过,不回老家了,既可以帮你照顾孩子,也可以和你爸隔开,眼不见为净。
同学答,我妈每次来我这呆不了多长时间,她惦记家里。我爸趁我妈在我期间干这事,我妈还后悔说,不该在我这呆这么久的。
我说,这个事情,怎么开导都没用,你爸妈要么是分开,要么就只能是你妈接受这件事情。
谁痛苦谁改变
无论是两性关系也好,普通的人际交往也好,自己觉得不舒服,我们第一反应,是希望别人改变,这是不实际的。
改变的动力来源于失衡,当我们的期待与现实不一致的时候,内心会失衡,因此才会想着改变。但如果他人没觉得痛苦,没觉得当下有问题,那么对他来说改变是不必要的,你要求他、逼迫他,他顶多也只是表面应付一下,并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哪怕在恋爱中,男朋友愿意为女朋友改变, 驱使他们这么做的,是出于对对方的爱,或者是对两人关系的忌惮,怕如果不改变女朋友会不高兴、会提出分手。但这种改变隐含着期待,被迫改变的一方会期待通过改变得到对方更多的爱,如果没有,便会陷入到“牺牲者”的心态,觉得自己为关系作出了牺牲,内心会愤愤不平,为以后埋下隐患。
因此,觉得痛苦的一方,才是要改变的一方。你觉得痛苦了,那你就改变你们的相处模式和状态,或者改变自己的心态,去接受这个事情。
界线
我认识一个女孩,父母感情不和,母亲常年就是一句: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离婚了。
但是,只有这个女孩自己知道,她有多痛苦。她父母打架吵闹的事情人尽皆知,她还记得,小学时去老师办公室交作业的时候,还被老师问过“你爸妈是不是昨晚打架了?是怎么回事?”在办公室七八个老师同情又八卦的目光中,她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即便过了一夜,父母的尖声叫骂、扭曲的面容、母亲身上的血迹和惨烈的哀嚎依然让她惊吓得瑟瑟发抖。
于是,从小她便很懂事,不惹父母生气,再长大一点,就帮父母调节,在他们吵架时劝阻。父母沉浸在对各自的怨恨和诋毁中,谁都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给她关爱,她从未感受过家庭的温暖,也想象不到温暖的家庭是怎样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她得了非常严重的婚姻恐惧症,谈过几段恋爱,只要对方提出想结婚,她就会精神崩溃、落荒而逃。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都有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成年人,父母感情不和,应该想办法解决的,应该是他们自己,而不应该把这个责任甩给孩子,这就是界线。
中国的父母,尤其是母亲,特别喜欢说的一句是:要不是为了你,我早......
但实际上,真的是这个原因吗?不离婚,根本上的原因是因为爱孩子,还是因为恐惧?害怕离婚没能力养活自己,害怕一个人孤单,害怕社会上对离异的恶意。
于是孩子自责,都是因为自己父母只能陷于痛苦之中,TA开始变得“懂事”,甚至留下心理阴影。
我跟我同学说:你让你父母自己解决吧,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有自己的“功课”,年轻的时候不做,年老了还是要做,这个功课只能自己做。旁人只能开导,不能代替他做决策,更不能代替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