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这段时间,带着孩子复查眼睛,自己也做一些检查。
说到就诊,我第一次独自去医院,是在20岁吧,还是离家上学时。那回,或许是饮食不当,出现了便血,自己被吓到了,犹豫着,鼓足勇气去了**医科大附院。就诊前后的过程已经模糊,唯独其中一段情节还历历在目。我惶惶然地走进医生诊疗室,看到一位年轻的男大夫,心中尤觉尴尬。他问我有何不适,我故作镇定地告知,明显感觉到大夫的目光转移他处,至此再也未直视我这患者……忘了用的什么药,或者我也很快自愈。多年后想起,或许那位大夫也才工作,各方面都在适应着。
大医院,似乎永远都是人满为患。
单位平时10点上班,在医院大门口8点已经有人开始排队。每个人提前准备好身份证、核酸检测结果,挨个检查进入。
有些年没频繁出入医院了,再次来到这里,除了人多,其他都开始陌生。好在,现在就诊便捷了许多。医院设有很多自助服务设备,也配有志愿服务者。自助办理完就诊卡,通过医院的微信小程序,可以直接选择对应科室,选择挂某位医生的号。还能随时给就诊卡充值。不用再在窗口排队,节省了很多的时间。
因为我没有门诊病历,需要去窗口购买。病历本1元,只收现金。我没带现金,为这1元钱,在队伍中前前后后地找寻,最后从一位大妈和一位小妹妹处各拿到一枚5角的硬币和一张5角的纸币,凑足了1元。感谢她俩!去医院还是要备些零钱。
医院里,男女老少,行色匆匆。有子女陪同父母的、两口儿一个照顾另一个的、老者陪伴子女的……多数,都不放松。
病人多,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也巨大,有时能明显感觉到工作人员的焦急和一些不耐烦。医院里,不仅看病的人,医生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带孩子去复查眼睛,连续2天,依旧的早出早归,走到哪里都需要排队。
鱼,多年前我的同事,幽默有格局。我一直佩服鱼的沟通能力。十来年前,有一次和她一同去省城医院做检查。排队的人多又拥挤混乱,她在现场开始维持秩序。做治疗时,她和医生条理清晰地交流着,医生也很乐意告之详尽。
医院里,最感慨的就是,身体健康是最要紧的;身体无恙,是最幸福的。
完成检查,出了医院,有了些心思关注周围,看到医院门口一片小时候常见的“地雷花”(花凋谢后,结的黑色种子像个地雷),很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