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类型的父母?

做高校心理助人工作十年,我间接和直接地了解到了一些类型的父母。

高焦虑、高控制的母亲+缺位的父亲。这种类型的父母数量大,且有代表性。这样类型的母亲往往都是家庭主妇,没有工作,即使有工作,母亲的主要关注点都在孩子的生活与学习上。母亲往往对孩子的学业要求十分严格,孩子一旦达不到母亲的要求,孩子很可能会面临母亲语言或行为上的暴力。语言上的暴力诸如“妈妈付出这么多都是因为你”“如果你再这么没出息,妈妈就生二胎”等等。而这个缺位的父亲,常年在外奔波,很有可能在难得与孩子相处的过程当中,也会对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暴力,或者是完全不关心孩子的生活和情绪情感。孩子的乖巧、听话和优秀都是理所应当。

缺位的父母+补位的老人。可能读者会用“留守儿童”来概括这一类型家庭的孩子。因为生活所迫、家庭生计的原因,很多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糊口。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托付给老人抚养。在我的个案里,出生两三个月就把孩子交给老人的父母不少见。孩子一年能见到父母的机会特别少,有的时候过年都见不到。刚开始孩子会期待、哭诉、反抗,慢慢的就已经习惯了只有老人存在的生活。再稍大一点, “因为学业问题”,部分父母会有一方放弃外出工作,回到孩子身边。往往这个时候亲子冲突不断,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了没有父母的生活,他们对父母的感情淡漠,也很厌烦父母迟到的管束。用我个案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在我最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没有办法陪在我身边,等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你们再回来管我,已经晚了。”当然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会有心理卫生的问题。父母迫不得已外出打工,为生活所迫,但是其实有很多种形式可以维系父母跟孩子情感的联结。很多父母可能没有看到,忽视了这一点。

冲突频发、争吵不断还没有离婚的父母。造成父母频繁争吵的原因很多很多。看起来都是生活琐事,但是也许父母自己的原生家庭和养育环境就有问题。比如说因为父亲频繁出轨导致的争吵。孩子从小要面临的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和一个忍气吞声、默默承受的母亲。母亲的争吵、眼泪和歇斯底里改变不了家庭的困境。但是这样的境况却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在孩子的眼里,婚姻是破碎的,生活是无望的,未来是可怕的。多数从这样家庭走出来的孩子,鲜有去考虑自己未来的婚姻和后代的问题。因为他们不想面临跟自己父母一样的困境。他们也不认为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可以组建一个家庭,甚至养育一个后代。关键是他们先要面临自己的心理卫生问题,自己的情绪问题。因为很多时候他们都是在高考结束后才会真的看到、感受到长期以来积压的负面的情绪,大学就是和情绪作斗争的开始。

存在家庭暴力的父母。这里的暴力主要是指肢体暴力,多数是父亲的殴打行为。在醉酒、言语冲突后,父亲习惯对母亲和孩子实施暴力行为。一个女孩告诉我,母亲忍受不了父亲的暴力逃到外省打工,负责家庭开销。父亲几乎每天对她进行殴打。打的厉害的时候,父亲会骑在女孩身上抽女孩的脸(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我需要停顿,呼吸)。父亲狞笑着撤下女孩的头发,一大把,拿出手机拍下女孩哭喊的样子发给母亲索要金钱。女孩说,她逃不了,父亲一定会报警找到她……我已经好久没有在咨询后情绪难以平复,我记得见完这个女孩我在咨询室坐了一会才起身。我还记得一个男孩,在军训期间走进咨询室,他说记事起就是在父亲的棍棒下活着的。每一天,父亲醉酒后就毒打母亲和他。他每天都在祈祷父亲可以意外身亡。初中时候,父亲凌晨醉酒车祸身亡,他得知后竟然没有一丝喜悦,而是空落落的。此后,他开始自虐,自己鞭打自己度日。用鞭子抽自己的时候,他时常想:要是父亲还活着多好。

已经离婚的父母+缺位的监护人。我认识一个男孩,他父亲来找我的时候是因为男孩厌学,初二开始已经完全不上学,每天关在房间里打游戏。男孩三岁的时候父母离异,男孩被判给了父亲。男孩的母亲远走他乡之后,杳无音信。父亲将男孩一直寄养在男孩爷爷奶奶家里。自此父亲工作恋爱,过着自由的生活。10多年过去之后,突然发现孩子出现了厌学的问题。这是这个家庭的困境,也是助人者的困境。经过一番工作之后,男孩的问题得到了缓解。父亲又开始离开男孩的生活。成人的调整的确很困难。父亲已经过惯了自由的生活,无法习惯有一个累赘在身边。你说,男孩的未来会怎样?

重组家庭+冲突的家庭关系。我一个个案跟我说,在他父母离婚后,他的父亲频繁换了好多任女友,他需要在他的奶奶和父亲面前去跟不同的阿姨交往,并且“表现得友好”。父亲和后妈结婚后,后妈带来了一个弟弟。之后爸爸和后妈吵,奶奶和爸爸吵,后妈和奶奶吵,个案和弟弟吵。他说,这就是他的家庭。情绪特别不好的时候,他开始习得用小刀发泄情绪。“看到自己流血的时候,我感觉舒服一点”他说。在一次自杀尝试后,他休学了,之后我再也没见过他。

代办包办过度的父母。前面讲的家庭类型可能多数是父母缺位、错位,孩子缺爱的情况更多。包办过度的父母是因为对孩子的爱太多了,多到无处安放,让孩子感到压迫、受限制、受控制。包办过度的家庭很可能导致孩子在生活自理和社会交往方面的能力偏弱。我见过一个女大学生,她在咨询室里告诉我她新生适应最主要的难题是没有办法自己给自己洗漱,尤其是“洗屁股”这件事,她觉得太脏了。在她上大学之前,都是妈妈帮她完成的。她也完全不能够自己洗自己的内裤,她嫌恶心。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和工作,她开始慢慢能够独立完成生活中类似的琐事了。还有一个女孩子因为嫌弃寝室条件差,需要父亲每天早晚开车两个多小时接送上下学。她也不接受自己坐公交,她父亲没空来接她的时候,她就总是打车上下学。经济开销令家庭吃不消。女孩没觉得自己有问题,但是父母强烈地推动她走进咨询室。你说,需要帮助的是父母,还是这个学生本人?

即使能够归类为某一类家庭,在家庭的具体结构、人员关系上,也是千差万别。绝不能否认的是,在以上所罗列的家庭当中,一定也能够养育出心态健康的孩子。那一定是需要家庭父母的觉察和科学的养育观念。我们要为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父母喝彩。

另外我在这里想特别强调的是,也是我经常跟个案的去讨论的一个话题:“父母的无知并不是他们的罪。”很多父母养育孩子的观念是错的,方法是错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他们也从不觉得他们做错了。因为他们不知道,因为他们不懂。学校心理助人者的工作,有相当一块的内容是跟父母工作的,也许我们存在的价值也是要让父母去知道,哪一部分是适当的观念和行为,好的父母一定会积极努力的调整,这个时候孩子的改变和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可是我也无数次遇到固执的父母,深深的无力感也会向我袭来。我想这个时候我能把握的就是来访者自身,也许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出生家庭和父母,但是现实的选择,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即使是这样还是会有遗憾,很多孩子根本就无法做选择,反复的情绪折磨已经让他们疲惫不堪了。我深深的理解他们。因为对他们来说,能活着,就已经挺了不起的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