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因为什么,好像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于我们来说格外重要。许多人总是迫切的希望知道自己到底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以前,也曾在一本书上看到把唯物主义描绘成一棵长满果子的树,而把唯心主义描画成一棵开满花朵的树,因此,好像总觉得,唯物主义者更实际一点,而唯心主义者更浪漫一点。然而,我们是否真的搞懂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内涵?如果你也存在上述问题,或希望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涵义,那么在花上几分钟阅读这篇文章后,或许会有新的认识。
考虑如下一个有趣的问题,当我看见一张桌子的时候,实际上有几张桌子?
这个问题可能听起来十分奇怪,但是却关涉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我们认识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进而将会关系到本体论层面上的实在性问题。就上述问题来考虑,当我看见一张桌子的时候,实际上,我“看见”到的只是一种被综合为表象的感觉罢了。例如,我发现这是一张棕褐色的桌子,上面铺着塑料桌垫,它占据着一定的空间,摸起来又产生着木头纹路的质感。我所见之颜色,所睹之图像,所判断之大小,所受之触感,无一例外都是我感官获得后的结果。而我又通过某种方式将其综合为一个表象,在我心中形成了“一张桌子“的心灵印象。由此,当我断言我看见一张桌子的时候,首先应该发现的是直接呈现在我心内的作为表象的桌子。这一点我相信具有最大的确定性。
然而,在考虑完上述这些条件之后,我又不得不继续思考,而不是停止于满足发现心内的桌子这一层面。因为,考虑如下事实,就会知道仅仅断言存在作为表象的桌子是不充分的:同一人从不同视角显然获得了关于桌子的不同表象,但是这人不会就此认为那不是同一张桌子;不同人从同一视角也会获得关于桌子的不同表象(人的感受能力、身高、是否色盲都会影响),然而他们也总会就关于这有这一张桌子的事实达成一致。这就说明,桌子并不仅仅存在于我们的表象中,因为倘若此,显然就不会发生刚刚说过的事情。由此,桌子还必然存在于我们心外的某个地方,它作为我们感官的对象存在,通过某种方式刺激了我们的感官,以至于造成了我们的感觉,亦即表象的基础。以这种方式存在着的桌子称之为“现象”,它的特性之一是存在于我们的心外,而不是心内。
然而,作为现象的桌子还具有一个特性,这就是,它很大程度上与作为表象的桌子相似。这种相似性应当被这样理解:尽管作为现象的桌子或许不能与作为表象的桌子全等,但是,作为现象的桌子却具有作为表象的桌子所具有的种种特性。举例来说,我看见这张桌子是长方形的,尽管它在我眼中呈现的形状实际上可能是一个类似于长方形的平行四边形,可我还是确定的做出了这样的断言,并且,其他看见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桌子的人也会认为这一桌子是长方形的,这里,那个真正具有长方形属性的桌子就是作为现象的桌子,而其他各种各样具有平行四边形属性的桌子就是作为表象的桌子。又例如,我看见这张桌子是棕褐色的,并且其他看见这张桌子的人均会断言这张桌子是棕褐色的。这一具有棕褐色属性的桌子就是现象。在这个意义上,表象的特性在现象上予以实现。这样,尽管我们认识的表象与作为表象来源的现象有差异,我还是可以通过表象来认识现象。
这就是存在着的第二张桌子。
最后,我还必须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或许存在视网膜构造与我与众不同的生物,或者存在读取颜色能力与我具有差异的人,这样,我们就绝不会就这张桌子的颜色这一问题达成一致,也许,连桌子是否具有颜色这一问题都不会达成一致。假设有我及另外两个生物参与了这场争论,这就说明呈现在我们三者心外的现象是绝不相同的。但是,尽管呈现给我们各自的现象绝不相同,我们却不会怀疑那里存在着什么。这样,作为一种假设性的客体桌子就与现象桌子分离了。我们并不知道客体桌子长什么样,有多大,是否光滑,但是,我们的确认为是它造成了那些不同的现象。于是,第三张作为客体的桌子就产生了。
总结上面讨论过的内容,我就会发现当我谈论自己看见一张桌子的时候,至少涉及到了三张桌子。其中,作为表象的桌子是我们直接认识的,作为现象的桌子是我们通过表象间接认识的,而作为客体的桌子是我们不能认识的。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可以恰当的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定义和理解。首先,不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它们都承认有作为客体的桌子存在,其次,它们的分歧仅在于,对这一作为存在客体的桌子做出了不同的性质上的断言。唯物主义断言其为物质,即具有广延,占据一定空间的实体;唯心主义断言其为心灵,即不具广延,与我们的心灵没有差异的实体。当做出这样的断言之后,我们机会发现,证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均是不可能的。因为前面已经提到,作为客体的桌子我们并不能认识,这当然也就蕴含着我们不可能知道作为客体的桌子的性质。因此,尝试对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做出理性的论证均面临相当的困难,这种困难大到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无法克服。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选择一种学说进行信仰,因为,信念并不要求以理性为基础。
到此为止,我们发现,选择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本质上并不牵涉理性的问题,而仅仅牵涉个人的信念。一个人是否“实际”,是否“浪漫”与此也没有关系。而搞懂自己是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对于个人的处于现象和表象中的那个生活,也没有必然的影响。不管你“唯物”还是“唯心”,都需要按照你已经按照的方式继续生活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