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已成败论英雄。
梭罗表示不认同,他说:
“人们赞许并视为成功的生活,也仅仅是一种生活而已,为什么要夸赞一种生活,让另一种生活受到排斥呢?”
梭罗走进瓦尔登湖畔,开始了他的简朴生活。
两年后,他将这段经历写成了书《瓦尔登湖》。
幸福从来不依赖外在的繁华。
粗茶淡饭,也能滋养身心;
普通的衣服,足以抵御寒冷;
简陋的木屋,也能成为精神的港湾。
梭罗的木屋中,有土豆与豌豆填饱肚子,有书籍喂养灵魂。
即便身在清贫之地,他依然过着充满意义的高配人生。
正如书中所言:
“一个人能放下的越多,他就越富有。”
梭罗用行动告诉我们,大道至简的生活哲学:减去那些多余的欲望,内心才能装下真正的满足。
极简生活,不是放弃生活,而是与本真和解。
当内心不再被浮华占据,平凡的日子也能流淌出幸福的光辉。
而这,才是一个人最高配的活法。
01.
摆脱物欲纠缠,丰富心灵
周国平说:
“一个人只要肯约束自己的欲望,满足于过比较简单的生活,生命的疆域会更加宽阔。”
不被物质的欲望裹挟,在简朴生活中,寻得幸福。
梭罗毕业于名牌大学-哈佛。
毕业后的他跟哥哥一起创办学校。
后来,他又跟着父亲在家族的铅笔工厂工作。
他每天忙于生意的应酬,挣到了不少钱,可是他却更感到彷徨,甚至有些心力交瘁。
各种应酬工作,挤占着他的读书时间。
这更让他感到生活的无趣。
于是他决定改变,他做过编辑,却没有得到主编的赏识。
他还做过督察员,最后不了了之。
种种受挫经历,让梭罗感到痛苦。
他越来越想要离开周围的喧嚣,寻找一片宁静天地。
他来到了瓦尔登湖,建木屋,开荒地,自己耕种劳作,过上了另一种生活。
空闲的时候,他走去林子里亲近自然,去旷野听风吹过的声音。
到了晚上,他看看书,写写日记。
他终于找到了他的自由。
他在书中这样写到:
“很多人看似努力生活,努力寻找自由,但他们不是在自己的身上找,而是通过外在的物质来找,以为有了钱、有了更多的物质,就能自由。
到最后,他们没有找到自由,也没有看到平等,只看到无休无止的追逐。”
人们常常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亦步亦趋,踏着别人的脚印前行。
就连买东西都跟风,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
慢慢地在人群中,迷失在物欲中,也迷失了自己。
对比梭罗,他逃离了物欲,选择自己掌控人生。
节制物欲,不因物质而困扰,把精力放在丰富心灵上。
古人常说:忙的时候忙事,闲的时候忙心。
拿捏好分寸,摆脱欲望的控制,才能活得惬意,过得松弛有度。
02.
拒绝无效社交,把时间留给自己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
梭罗在城市工作时,常常参加各种聚会,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看着聊得热火朝天,其实毫无意义,令他感到疲惫不堪,心生厌倦。
当梭罗来到瓦尔登湖边时,他在他的小木屋里,只放了三把椅子。
梭罗说,
“第一把椅子独处时坐,第二把椅子朋友来时坐,第三把椅子交往时坐。”
梭罗与日月自然为友,与草木虫鱼为伴,远离了那些无聊的聚会,把时间留给自己。
晚上空下来的时候,他读书写日记,夜色下在湖边散步,享受这份独有的静谧。
他在书中这样写到:
“我的心自由了,欢乐和幸福填满了我的小屋。”
人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才会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黑塞曾说:
“上帝借由各种途径使人变得孤独,好让我们可以走向自己。”
聪明的人,用独处成就自己。
人民日报有一句话:
“圈子在精不在宽,干净舒心最是可贵。在简单的圈子里,为心灵排遣负累,才会充满力量、自在前行。”
摆脱无效社交,拒绝繁杂的内耗,活出真我,人生才能简单而幸福。
03.
排除干扰,坚定自己
在瓦尔登湖畔,约翰与梭罗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
约翰每日种地、钓鱼,日常与梭罗并无两样,却把日子过得了无生气。
他一边机械地劳作,一边渴望着富裕奢侈的生活。
约翰觉得,眼前的简朴是对自己的禁锢,越活越觉得痛苦。
而梭罗却截然相反。
他吃着亲手种下的土豆、豌豆与玉米,甘之如饴。
他为生活做了简单的规划,每年仅耕种六周,足以满足他的全部需求:柴米油盐和几件简单衣物。
他从未怀念过城市的喧嚣繁华。
他说,他热爱瓦尔登湖边的生活。因为这里安宁,远比灯红酒绿更真实动人。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只有宽敞的房子、奢华的衣服,才是体面的生活。
但梭罗选择倾听内心,而不是迎合他人。
他做自己热爱的事,让生命找到真正的归属感。
三毛曾说:
“我是一个像空气一样自由的人,妨碍我心灵自由的时候,绝不妥协。”
痛苦从来不是来自清贫,而是来自杂念的桎梏。
人的痛苦,多半是因为放不下,想要的太多。
心无杂念,坚定自己的内心,才能在平凡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充实与安定。
写在最后
平淡地过完简单的一生,也是一种人生的圆满。
梭罗在书中写到:
“把自己的生活越是简单化,宇宙的法则也会删繁就简。”
心简单,世界便简单;心自由,人生便辽阔。
简单生活,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智慧。
大道至简,高阶的人生,是学会拥抱无声的风景,享受平凡的喜悦。
于宁静里栖息,简单中生长,岁月因此温柔,生活因此丰盈。
点个在看,与书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