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拆 “ABC模型”
R · 阅读原文片段
“行动科学管理术”利用“ABC模型”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A=Antecedent(前提条件)
B=Behavior(行动)
C=Consequence(结果)
前提条件指的是引发行动的环境。比如,会议结束了(所以你去休息一下);视力变差(所以你戴眼镜);上司对你说“提交企划报告”(所以你提交报告);朋友对你说“请你吃点心”(所以你吃了点心)…这些都属于前提条件。
“在上司的要求下提交了报告”“在朋友的邀请下吃了点心”则是一种行动。像这样促使人们采取行动的前提条件是必要的,但只有前提条件,无法使行动多次重复。
如果出现了提交报告却没有获得通过、点心很难吃等不好的“结果”,那么人们就不会愿意重复这样的行动。但是,如果出现提交报告后得到了赞扬,点心很好吃等结果,那么人们就会自发地重复这样的行动。就像斯金纳说的那样,行动是受其结果影响的。
请准备一张纸,将整个行动的过程都写出来,关于C(结果),不管是好的结果还是坏的结果都写出来。
比如让自己变好的行为,如“跑步”,则或许有“体检时发现身体出了问题”“变胖了裤子穿不下”“朋友邀请自己一起跑步”等A(前提条件),或许会出现“跑步之后心情舒畅”“变瘦了”“变得健康了”“感到疲惫”等C(结果)。
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客观地观察自己的状态了。
I · 拆书家讲解引导
片段中提供了一种ABC模型,这种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人的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A=Antecedent(前提条件),前提条件指的是引发行动的环境。用易于理解的话说,前提条件是产生行动的原因,这个原因可以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比如,很多人想减肥,行动是少吃多运动。那么前提条件可能是,同事说我胖了,去年的衣服穿不上了,身体机能下降,没有以前精力充沛了,吃得太多养活不起自己了……或者是就是觉得太胖了,是自己不自律的表现等等。
前提条件可以引发行动B=Behavior(行动),但是无法使行动多次重复。行动怎样才能多次重复呢?取决于好的结果C=Consequence(结果),即正向的反馈。如果反馈不够好,那么行动自然就不会很好的重复。
通过“ABC模型”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很好的觉察到自己的状态。
A · 学习者拆为己用
请大家想一个最想养成的习惯,并分析该习惯动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前提条件也许不是一个,请把想到的都写出来)。
如果该习惯养成了,即行动产生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当然这个结果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比如如果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运动,我可能没有时间追剧了;同时因为吃的少,我可能没有能量去学习了,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是什么在阻碍自己)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指向过去)
今天的你,和半年前的自己有了很大的改变。你改变了自己的一些习惯,有了一些新的习惯,也消除了一些不太好的习惯、你的体重改变了一些,和那时候不太一样了,你掌握了一些原来并没有掌握的技能...找出一个改变点,回想一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转变,采取了哪些行动,为什么做出的改变呢?
14年底因为书吧装修,自己常常要陪着工人加班,为了打发那段时间,自己开始大量的练习画禅绕画,差不多在有3个月的时间里,差不多是每天都要画几幅,从明信片到纸砖。也是因为那段时间的持续练习,让自己养成有空就画禅绕画的习惯,也是因为那段时间的练习,自己对禅绕画多了一份更深刻的体验。也从此萌生了一个渴望系统的学习禅绕画,于是15年10月去到了台湾参加了禅绕画资格教师的认证。
在自己过往的人生曾经有一个习惯保持4年多,那就是每天写1000字左右的模块作业。开始写这个作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武立老师模块训练,训练自己提问能力,自我发现和总结的能力。通过这件事发现坚持一个习惯非常有挑战性,但是放下一个习惯要想再次重新开始,所遇到的挑战更大。
【A2】规划今后的该怎么应用(指向未来)
想象一下,周日的下午你坐在沙发上晒太阳,突然觉得自己需要一些改变,想要和现在的自己不一样,那么这个改变会是什么呢?你为什么会想要改变这一点呢?你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请写下你的具体行动计划。
最近给到自己的新的定位就是完成两本书的写作,严格来讲是完成过去一段时间已经开始但却停下来的工作。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改变原因有两点。第一是因为出版社已经催促过自己好几次了,另一个原因,就是感觉自己要抓紧时间,把自己内心的很多渴望变成现实。再者把这两本书写完,也是对自己过去人生的一次总结与提炼。
采取的行动:1、月底前跟晓李老师对接,完成《画出你的世界》视觉化记录的整理,把它放在改版的新书里面。2、4月底前完成《你可以成为思维导图高手》文稿,给到出版社,下周前给到出版社样章和目录。3、后天跟师兄约时间见面,跟她谈谈视觉化记录和插画的设计,把训练手册整理出来。配合出版社的新书一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