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说到在主题阶段,需要提纲挈领,定位框架。在掌握书籍整体结构的基础上,进入内容阶段,梳理千头万绪。
达成共识,抽丝剥茧
如果说主题阶段找到了骨架,那么在内容阶段,就需要深入血肉之中,了解具体的细节,探寻相互之间的关联。
关键字打头,串出主旨,进而构架论述。
关键字
精确定位每部分的关键字,明确定义,与作者达成共识。
例如从整本书来看,本书的关键字是“阅读”和“一本书”。以“阅读”为例,作者在开篇就根据阅读目的对其进行了分类,消遣娱乐、获取咨询和提升理解;明确指出本书针对的是提升理解力的阅读。那么在“阅读”类型上,我们就和作者达成了共识。
让我们将范围缩小到这本书的“确定关键字,达成共识”这部分,“关键字”和“共识”就是本节的关键字。字和词义的对应关系,是一对多还是多对一?如何找出关键字?什么情况下可以认为和作者达成了共识?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本书,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在定位关键字的阶段,需要注意关键字与词义的对应关系。一个词有多个意义,一个特定意义可以用多种方法表示,在阅读每本书的时候,我们都需要确定该书关键字的意义以及这种特定意义可能的表达方式。
以《如何阅读一本书》为例,“阅读”有三种含义,分别是消遣娱乐的阅读,获取咨询阅读和提升理解的阅读。大部分情况下,“阅读”是特指提升理解的阅读。另一方面,当提到理解力的增进是,对应的阅读形式也是提升理解的阅读。
准确区分特定语境中的关键字含义,能为相互理解扫平许多障碍。
主旨
什么是主旨?和句子有什么关系?
主旨是问题的答案。主旨所声明的是知识或观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表达这种声明的句子是徐数据,而提出问题的句子是疑问句。
上述说明清晰说明了主旨的含义。接来下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找到主旨?这个问题,我们同样引用原文回答。分析阅读的其中一个规则是:
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
因此,找主旨分为两个步骤:找出关键句,再根据关键句确定主旨。
可以从两个方向找关键句。一方面,优秀的作者会通过特别标明或者作者说明想方设法提醒读者这些部分是关键句;另一方面,读者可以关注感到困惑的句子、含有关键词的句子以及书籍最主要的论述中。
阅读的一部分本质就是被困惑,并且知道自己被困惑,而后据此探寻答案。注意文法和逻辑的运用,根据关键句找出主旨便是水到渠成的了。
论述
整本书中作者是如何将一个个主旨或者说观点有序串联的,如何一步步深入说明,一点点说服读者的?这些构成了书籍的论述,也是从书籍角度进行分析的最后一个阶段了。论述本质上是主旨;具体地说,是一系列先后有序、其中某些还带有提出例证与理由作用的主旨。
如果可以,找出书中说明重要论述的段落。但是,如果这个论述并没有这样表达出来,你就要去构架出来。你要从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选句子出来,然后整理出前后顺序的主旨,以及其组成的论述。
这段话暗示了构架主旨的两个主要方式。读者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努力标识论述,包含理由或结论的句子是重点关注的对象。发现理由就去找结论,发现结论去看理由。同时,作者也会帮助读者清晰地理解自己的想法。一本好书在论述进行时会随时作摘要整理。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在最后一张为读者作全书的摘要,题名为“精华摘要与结论”。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总结,可以对比自己的总结与作者的总结,找出二者的异同,分析提高。
在这个阶段最后需要思考的就是在前面提出的作者要解决的问题。读完书籍,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尚未解决;作者认为哪些问题尚未解决?
结(待续)
以上就是分析阅读第二阶段的大体思路。联系主动阅读的四个问题“说什么,怎么说,对不对,怎么用”,此时我们应该有能力回答前两个问题,也就是这本书的详细内容是什么,如何叙述的。
在深刻理解本书的大意框架和论述主旨之后,相信你已经准备好问出最后两个基本问题了。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要求读者思考自己的观点,在客观中立的角度上对本书做出评价。下一篇我们将对此进行详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