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值人生成长的第二黄金时期,人的想法和思维都变得很快。
9月份,带着未完成的项目开始了我的大二新学期。像拖着假期的尾巴,又仿佛初升的太阳,给我学期头的生活带来些许不安定与动力。踌躇着加入某个实验室,可以比别人领先一截。在师兄的引荐下,迷迷糊糊地便进了一家校企合作公司做开发。
天性使然,公司制的作息和烦人的例会让我很不自在。脑海中一直有个声音对我说,坚持下去,这是你未来要过的生活,现在是提前适应。而另一个声音则说:这不是你现在要的生活,你应该多去学些东西,去参加比赛。对此,我感到纠结,感到迷茫。
一个月后,我还是离开了。带着一丝果断,感性终究战胜了理性。老师说:程序猿就是不断跳槽的职业。可这不叫跳槽,叫辞职。离开以后,我开始全心投入《轻课表》的开发。《轻课表》有用户,有反馈,有需求,只是不同于在公司,我可以自己选择需求,我可以一步步地完善功能,当然我也着急,学期眼看快过半,不少人还拿着一张课表截图在做壁纸。
之前有个师兄跟我说,你只要做了一个东西出来,你就可以去参加各种比赛,什么挑战杯之类的。当我真正了解挑战杯的时候,才发现不是这样子的。挑战杯是个创新创业比赛,不是什么应用开发大赛,它需要的是一个团队,一个有运营,有策划的团队,而我不过是一个开发人员。听说有几个项目缺技术人员,也有两三个团队找到我问我要不要一起参与进去。他们的想法都挺好,策划也都经过一番精心思考与准备,唯独缺的是技术方面的人才。只是,在对他人的团队不熟悉的情况下,这些项目都没有给我看到较大的希望,尽管他们一直跟我说,经过导师的认定,这个项目很有前景。但我不会做看不到结果的买卖。
那天晚上,有个师兄约我第二天晚上在南图见面要给我介绍下他们的项目,并问我介不介意签保密协议。我口头上没意见,心里当然也理解,只是哭笑不得。假期看了《社交网络》,评论里有这么一句话,深表赞同。它说:
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idea了。
于是当晚跟群里的人讨论了一下大学生创业潮的现状,仔细想了想,感觉大多还是泡沫,第二天便推掉了约会,毕竟路远天气也冷。
前段时间,因为周边朋友的一些想法影响以及亲戚长辈的一些指导激励,让我对未来的规划有了超越以往对自身认识的突破。我确实觉得,如果能跳出自身思维的极限去做决定,那可能会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因此便开始一点一点慢慢的做起了准备。一切就像备考一样,计划时紧时慢的进行着,无形中也形成了一股压力。直到最近才发现,自己对达到那个梦想的要求知道的太少,除了知识上的储备,更需要物质上的支持。你总得做些什么,但那个梦想的确遥远。所以我想,不如就这么算了罢。但是朋友像是语重心长地说道:
“先准备着吧。”
于是心里把它的优先级稍稍调低了一点,回归原本的生活,保留部分已作出的改变。不管怎么说,最近开始看书了,读书至少可以让我的文字变得更加细腻,而不是皱巴巴。
至于这个月很忙,因为同时参加了三个比赛,今天也是最后一个比赛结果的出来。一个拿了优秀奖,另外两个一个进了最终答辩,一个进了决赛。不好也不坏,虽然对于败绩我还是略感沮丧,但亲身体验,还是从中领悟到某些道理。
一、抱着拿奖的心态去参加比赛成功率不高
二、能拿奖的往往是费尽心思去做好的东西
三、比赛并不是你想的那般公正公平,它更多的取决于举办者的目的
他们说,其实有很多比赛很水,随随便便就能拿个奖,只是大家都懒得去折腾,包括奖学金。我知道,大学里如此,社会上更多这样的“机会”,抓住了就是你的。我也经常有这样的想法冒出来,毕竟谁听到某某某中了几百万福利彩票不心动不羡慕。但是在经历了这几场比赛下来,我觉得生活还是踏实一点比较快乐。抱着侥幸心理去做的事情,成功了固然开心但缺乏真实感,失败了便会心疼,之前花费的努力都是白作功,空梦一场。所以,
我不喜欢太虚的东西,我要一眼就能看透结果的那种,目标清楚,得失明确,再为此努力一番,我喜欢这样一步一步地,伴随着成功的进度条,踏踏实实的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