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之前品读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珍珠鸟》这一课时,写的笔记特别多,尽管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依然读得很仔细,也很受感动,感动作者对珍珠鸟的精心呵护,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般。更甚者,他似乎能读懂珍珠鸟的内心,总是站在鸟儿们的角度悉心照顾它们。这是发自内心的对动物的关爱,也让我感受到人和动物之间因信赖而创造出的美好境界。冯骥才老前辈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便是如此这般。
如今再读《冯骥才随笔精选》,对这位巨人以及其为文化事业所做的贡献更为钦佩与敬仰。感恩在这物欲横流的当代,还有众多像冯老以及他的同伴这般人物,用行动保护着我们的民间文化。
冯骥才——中国民间文化抢救行动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者,又一个行走在路上的人,特别对古村落的文化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着深刻见解。冯骥才随笔精选中就有其在文化保护工作过程中的经历、感想、担忧。
在名人故居——北京东城区北京总布胡同梁林(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被毁的沉痛中,深思对名人故居的真正价值的认识及重视:文化的价值主要是精神价值,名人故居亦然,因此不该从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看待与对待名人故居。名人故居的工作是致力体现一个个非凡和个性的精神与品质,历史名人大都有学者专事研究其生平传记、性情习惯和事业历程。唯专家能细心挖掘史料,察觉埋藏在看似平常的故居中尚存的珍贵细节,才能设法再现故居主人独特的文化氛围与生命氛围。可是名人故居因着修建之名而灰飞烟灭,名人故居文化究竟该如何被重视与保护?
从为再现“历史辉煌”而大兴土木,刻意追求花花绿绿、金碧辉煌、古色古香的古装面孔的现象中,追思历史以及辉煌的意义:历史的辉煌是历史和先人的创造,因为历史遗存才是历史生命的本身。历史的真实保存在历史的残骸中。历史无法再现,也无需再现。恰是这种不可再现,留给后人无限遐思与追思,以“再现历史之名”随意修建古村落,好比更改历史,特别是有价值和底蕴的历史。
从“文化可以打造吗”来正解文化:所谓文化打造其本质是对原有文化的一种资源整合,一种商业包装,一种市场改造,是为经济——发展旅游。一切文化都是个性化的,文化的独特性越强,旅游价值愈高,因此当今盛行要将某某文化打造成一种品牌,投巨资兴办文化节,凡是具有趣味性和刺激性、吸引与诱人的光怪陆离的表面文化都可以拉到前台,以致各个旅游景点都充斥着“伪民间故事”,假造的景点重建的古迹,这儿添个花里胡哨的牌坊,那儿立起来一个钢筋水泥的“老庙,”或者拆光了而拿来充当古董的仿古“明清街”等等,没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而且游人们也只不过凑热闹寻点新鲜吃点小吃,淘点特色,最后拍照发圈大有“某某某到此一游”的味道,导致深层的文化价值无人问津,反被随意打造而悄然流失。
由此感慨:这些年“旅行”这一词可谓充斥着各年龄段各阶层人士的脑海,逢年过节,最关注的不是与家人团聚而是去哪旅行,还有各媒体播报的相关时段的旅游收益。很多人去了一个地方回来就评头论足:不好玩,景不好,食物不美味,没意思。每当这时,我竭力安慰他们:旅行是为了了解那里的文化内涵,历史意义,不是为了吃喝玩乐。我每到一地首先会在网上收集其相关历史文化、传说故事、名人贡献等等。每看到一处简介定会驻足品读或拍照留证。我也很喜欢复古风格的建筑,所以每次旅行相对较充实,常驻足观赏品读,以为自己增长了见识,领略了当地文化,孰不知自己目睹的皆有可能是假文化、伪文化、没有考据的文化。初闻这个消息,实在汗颜,虽然经常感慨很多旅游景点商业性质浓重,仿古街千篇一律,有些建筑翻新的痕迹也一览无余,但心想总不至于连一些基本的简介、历史故事、当地习俗也要伪造吧?可事实偏如此,他们不惜花钱请一切能写东西的人士根据各个旅游景点——有古代的,新造的,编一些离奇好玩的“民间故事”,吸引游客,发展旅游,好把“旅游经济推上一个新台阶”。
对此,我也亲身体会过。自媒体的兴起为旅游行业贡献了众多颇具丰采的营销文笔。在朋友圈看到一条分享本地某景点领门票的消息,仔细读了其图文结合的景点介绍,写得如诗如画,简直能与西湖、大草原等著名景点媲美,打着将某某名景区搬来的幌子,刺激游客前行。去了之后不得不感慨文字功能之强大,同时也惶恐该如何正确使用文字才能体现其内在价值,群众该如何揣度文字才能不被文字洗脑。景点简直人山人海,摊贩垃圾更成看点,丝毫感觉不出图片中的浪漫花海和高科技智能机器人。当然花和机器人确实有,但花成了游人的点缀,机器人仿佛久经风雨的钢筋稻草人,更别说有什么文化价值了。
如此,旅行真的仿佛只是长期单调的三点一线生活的逃难港湾,是世人逃离孤独追逐表面风光与热闹的慰藉,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没有文化根基的旅游皆是过眼云烟,不能深入人心。唯有促进经济的贡献,但希望这不要建立在对文化的破坏与变更的基础上。当然,我们每个人能从更高层面、更广阔视觉角度来理解旅行的意义,多在意心灵与旅游文化的沟通,少些物欲上的追逐,提高自身文化常识,长此以往,是不是能对推动文化保护工作有所助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