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寻常惯例,一家人在客厅看《钱塘老娘舅》这个调解节目。记不得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习惯了,只记得学生时代很不屑看这类调节,太多生活琐事,有婆媳关系,两性婚姻,邻里关系,甚至觉得是节目组提前预设好的剧本跟演员。只觉笑话,甚至一度认为,两性关系到一定冰点后外人再如何劝和都是强扭的瓜,适得其反,劝和,不如劝分,两得自在各自解脱不耽误。
直到大三那年暑假学车,夜晚回来顺手换到这个频道刚再放一次揪心的调节后,也算成了这个节目的忠粉。具体什么内容只记得大概,兰溪一对老人生养六个子女,三男三女,子女们有各自家庭,也建起了楼房,两个老人却住进了塑料搭成的棚子里,用来支撑棚子的都是些高高矮矮粗粗细细不等的小木板,墙只用些许红砖装饰。“屋”里的地,是坑坑洼洼的泥地,生活用品随处可见,装着剩汤的大锅放在地上随意搭成的简单土灶上,冬天用的棉花被放在通风漏雨的墙边的破桌子上,八仙桌上放着几个脏的不行的空碗。七十多岁的老太太瘫躺在躺椅上,裤脚撸起,双手放在两边椅靠上,张大着嘴大口吃力的呼吸,裸露在外的胳膊手背小腿脚,无一不是皮包骨,只膝盖脚踝脚背肿的老高。老头拄着竹竿做的简易的拐杖坐在八仙桌旁,头低着,时而看看自己的老伴。具体调节的细节已记不得太清,只记得当老娘舅奔赴杭州接老人们的二儿子的路上,接到电话说老太在搬进新家后不久就过世了。老太,是个不会说话的哑巴。含辛茹苦养大三双儿女,不会说话,不能像常人那样可以肆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只能用手势表达最简单的话语。走之前,是该有多少的话想说而不得,这么多年是该有多少苦难心酸想说而不能,只能憋在心里随她一起进入另一个世界。
一幕幕心酸,愤怒,心疼,即使过去好几年,想起心中还是会有同样的感受。即使当着调解人老娘舅,当着摄像机,当着全国电视观众,六个子女依然还在相互推诿自己的责任跟义务,认为各自付出很多,都是其他人不对,更甚者说我已对得起父亲,我不养了。讽刺的是,邻村也有一对老人,先后痛失2子,被小儿媳妇儿照顾的很好,小儿媳妇儿已凭一己之力赡养了公婆20年。鲜明的讽刺与对比。
原来,慢慢才知道,调解节目不是简单为了调节矛盾,不是为了让生活矛盾搬上荧幕,也不是为了作秀,而是让大家在生活琐事中知晓善恶真假对错,是让大家在别人的琐事矛盾中反思自我行为,反省是否自己也存在如此不妥的地方,从而进行自我约束改善。老娘舅常说,小家和谐幸福了,才能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