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是投资最美妙的过程。
之前,认定的方向,也没有错,确实带来了20%的收益。事后,用怀疑的眼光再审视一番,我选择放弃,见好就收的跑了。理由是:虽然是独霸的数据,但是专有的权利不在他自身手里,而是看上面吃饭,那这样的票,即使有稳定盈利的空间,想来也是要打个折扣的。
果然,在拉高了50%左右,现在它已经是跌跌不休了。
另外分享一个最近的思考。
因为,很莫明其妙的一条消息:在昨天,7月5日,所谓证券时报网讯:据文化和旅游部消息,2020年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比2019年同期下降52.1%。国内旅游收入2.23万亿元,同比下降61.1%。
这是利空吗?不是!这是特大的利好。
有此结论的想法,不是阿Q,这真的是利好得有理有据:
凡不能杀死它的,只会使它更强大。
谁都知道疫情给全球旅游业带来的冲击。
这是受打击最严重的行业。以至于连朋友圈里的几个导游,似乎已经当起了一年的微商。
且不说,能撑着活下来,活到最后的,能吃到最大的那块蛋糕;小微商是这样子自救的,旅游的上市公司,自然也努力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争取活下来。
还有一点,我预计应该会得到ZF层面对这一产业的支持,
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当地的产业收入,而且解决众多的就业问题,何况当外循环备受阻挠,而国内疫情受控的情况下,旅游在拉动内循环的环节中必然要扮演当家花旦的角色。
那么需要的应该是两个信号:
一是自发的人数、收入增长;
二是政策层面有力加持。
今天你对它爱理不理,明天它会让你高攀不起。
小散其实永远也不要相信自己资金的能力。因为,那个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动不动几个亿的资金进出,发生的时间却不超过60秒,然后一众的小散就成了炮灰。这似乎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小散能够拥有的优势是自有资金的可持续性。正常情况下,你比那些大庄家,远远耗得起,也等得起。所以,如果传说中会在2023年复苏的旅游行业,现在的价格,就是远低于价值的筹码。
建议,关注疫苗接种的进度,以及对印度DELTA变异的抵抗能力,尤其是南亚的情况。
人有时候,一旦悲观,就往往很容易变成绝望,或者说是更加悲观。
在乐观的时候,往往容易得意忘形。
这都在情绪表达的时候,缺少了空间感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面对旅游产业的情况,当下表现出的情绪,其实也差不多,毕竟《乌合之众》对群体的描述得实在很精辟。
等待,一直是投资最美妙的过程。
数据的相对性,要客观全面。
对数据敏感,应该是每个小散必须要有,或者也是自信的来源。
但是,一个数据是可以有很多理解的角度的。
比如:一张K线图,下跌的,如果你倒过来看看,就大概能预计出什么情况下,有可能快速反弹。
这相对的观点,很常见,有一种特别的观点不常见。
就是拉长了数据的时间轴,再来看数据,类拟于把K线切成周、月来看。
比如:2020年下降的旅游产业,与2019年对比,是一个利空的消息,接近是打了5折,也意味着产业收缩了一半。
那么,预计2021年呢?在已经打了13亿疫苗,对新冠病毒理解得更深刻,能够采取更多措施的情况下,以及今年的百年大事(红色旅游),相信不更差,只要有增长,就是在原本5折的基础上增长。
在一个极低的基数上,稍微增长,便似乎是很大的增长,可见2021年,应该是乐观的。
那么2022年呢?2023年呢?
最后,问一句,按这个预期值,近三年的PE,我想,应该都不会小于1倍吧?这个估计可能还小气了,应该可以预计2倍以上的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