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会儿看到一篇文章,不禁思绪万千,写了许多评论,不知不觉已有一千字,十分汗颜,便挪过来发表,做具体反思。文章大概意思是作者本人看到女子在公共场合穿裙子不小心露出内裤之事,为此呼吁女性尽量别穿裙子或者穿裙子别不穿安全裤就出门,作者本人似乎也是女士。我呢,在看到他写的这个被社会上称作“不雅”的事时,一下子激起了我的许多感慨。不禁想到了很多这类女子事迹的事例。
在人类文化发展中,首先将社会性别分为了两种,男和女。自古以来,社会分工的不同逐渐产生了社会性别文化的差异,由此不断对社会性别有了各种要求,要求女子要温柔要优雅要要柔弱要贞洁,要求男子要勇敢要坚强要担当要健壮。可是,当代的我们用批判式思维看此事时,不禁要问了,凭什么。凭什么男子在家做宝爸就是懦弱,凭什么男子一定要事业有成才叫优秀,又凭什么女子一定要做好家庭主妇才叫贤淑。原来一直强调活出自我的我们却陷入了社会性别文化的陷阱里,无论男女。虽说人各有志,但我们却怎么也难脱世俗的看法,我们该不该跳出陷阱,又该怎么跳出去。
我非常喜欢那些不断打破传统社会性别文化的局限的事情,如粉色衣服不一定要女子穿,辫子不一定女子梳,工程师不一定只有男子能做等等,车不一定只有男子驾驶得好,我希望女子能够有更多展示自我和发展事业的机会和平台,同样男子一定要顶天立地撑起家庭的压力也能有所减少,这样,就会有一个家庭里,无论选择何种经营模式,都是男女共同决定的,而不是迫于世俗的压力,而世俗的认知和言论也许不再是今天这番。当然女子内男主外的家庭模式也必会有一番革新,使人们尽可能按自己的意愿快乐生活,不必因为他人的眼光局限生活,使每一个人都活出真实的自己,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依旧很多人都固执的认为男子理性女子感性,到底是社会的物质文化及意识形态让女子大脑结构更感性让男子大脑结构更理性,还是生理反过来决定了女子天生就是感性的,无序的?实际上,大量事实也证明感性不见得比理性差,一分为二看问题。大家可以查阅资料。就开驾驶车辆而言,人们说女子方向感普遍比男子不好,这是事实吗?根本原因是什么?经考证,女子出现的交通安全事故比男子少。也有证明,女子不是方向感不好,而是后天在这方面接触的少。比如,家中只有一辆车的家庭,一般开车的是男子,熟能生巧罢了,女子本同男子一样,然而在这样的舆论里,自觉认为自己在这方面不如男子。
有人说:“女人真墨迹”。可是你做女人试试。社会要求你端庄得体,要化妆,要穿高跟鞋,要美,那么,社会就要接受女子在这些事上比男子花费时间长的现实。
另外,与男子不同的是,女子在事业上发展得好,喷子就说她一定是被潜规则了;女子嫁给富翁,喷子会说她一定是想攀龙附凤;女子穿着暴露,喷子会说她活该被占便宜,就好像在说银行钱多活该被抢,饭店美食多就活该被吃霸王餐一样。你说说,逻辑何在,依据何在。谁也讲不出依据,但还是喜欢喷到爽。无理的共识如同臭了的洪水,不知伤过多少人。
在事业上与家庭上,很多全职妈妈不是不能在事业上打拼,她们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为了丈夫等等放弃了自己年少的梦,成全别人了。可叹的是,有人说女人就该这样,我就想问,凭什么。甚至有人说:“你看女人只能带孩子。”倘若女人一旦不带孩子,像大多数男子一样一心一意扑在事业上时,又有人说了:“你看,她多心机,抱大腿潜规则……你看看她,多不负责任,不全心全意照顾孩子,不顾家庭……”
你看看,社会对女人有多苛刻,你怎么活,都不对。
凭什么!
这个社会分工结构是导致男女不平等的原因,分工的最初,男子的付出可挣得有形财产,如猎物,钱财,女子同样是付出,不过是在家里罢了,煮饭,纺织,做农活等家务事,是无偿的也是无形的,挣来的无法用肉眼一眼衡量,因为这样,女子的能力和付出就被人们的潜意识给抹去了,认为女子难成大事。
当然还是那句话,要一分为二看问题,当社会对女人这么残酷时,男人也一样受到了些许苛刻和压力,要求他们绝对不能柔弱,否则就是软饭,要一直坚强等等,有个歌词是“男人哭吧哭吧哭吧”,是呀,男女人的心灵都是肉做的,谁还不能哭一下?谁还不能坚强了? 所以社会性别文化在尊严上,给男性的地位还是绝对高的。女性可就没这么幸运了,即使明文条令说男女平等,可是人们的刻板印象可真是跟不上时代节奏。社会在环境设施上表面上似乎是男女平等,可实际上呢,我借沈老师所说的社会情景一词,我们的社会性别情景不同,女子的设施及数量等都几乎是按男子来设置,又谈何性别平等,比如说,网上偶有爆出宝妈走在公共场合,想要给嗷嗷待哺的孩子哺乳,可是,并没有可供她哺乳的地方,没有供她给孩子换尿布的地方,倘若宝妈在公共场合哺乳了,就会被人刻意放到网上羞辱,没有一点人性,好像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似的,这种人还是想想,你妈怎么把你养大的,是不是为了你从貌美如花到不拘小节,到不在乎形象。牺牲多大!实际这就是性别的不平等的典型案例。
我表达的不是一定要将女子同男子比较,只是希望有一天,我们的社会,能够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想生活方式,能够充分尊重、善待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人格尊严。在他人的选择不危害他人及社会的前提下,即使不理解不赞成,起码要会尊重他的选择,而不是一言不合就抨击他的人格尊严,有人说,患有抑郁症的人里有许多人都是天才人物,如迈克尔杰克逊,如林肯,如丘吉尔。功成名就的他们怎么会得抑郁症?原因有很多,不做具体谈论,毕竟我不是心理学研究者。再想想离我们近的,如乔任梁,再比如最近的雪莉事件,不难想象,公众人物的压力真的会好大,稍有不慎就会被卷入大众的舆论中,何况是常人,若稍有老祖宗留下来的些良知和善良,再多多与时俱进,对社会现象多多反思,带些脑子在公众平台上发声,那么社会也许会和谐许多。谈到公众平台,他让我们的时代变得多元,每个人都能发声,每个人都能看到新鲜事,每个人又都创造新鲜事让人知道。很好。但是人心所向,创造良好风气,好好利用这个平台,相信这会是一个越来越具有深度和能量的平台。
写到这里,我问自己,我的不解和不平有用吗?无论如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依旧是我向往的样子,无论在社会性别差异上还是在教育问题上,我觉得这句话很具哲理。我知道没有什么事物是长存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有革新,人类的相处模式也同样,但我知道,我向往的生活会一点点实现。
(我喜欢交流,交流是思维的火花,可以让我们在思想的碰撞中增长见识,拓展视野,逐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欢迎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