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称上海为“魔都”,它确实具有魔性,可以改变一个人。让你对它又爱又恨,爱的是这个相对开放的平台,让所有来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想要的东西;恨的是它不菲的生活开支和压力。
回顾在上海的工作和生活,感觉收获满满,就像我在《抉择》中说的一样,上海,对我而言是一个找到自我的过程;是从收缩着生活到完全放开的过程;是心智成长最快的过程;是面对真实自我,完全接纳自我的一个过程;是信念从非黑即白,到有折中地带的过程;是自我修行中,向内走的最深的一个过程。
随着经历越来越丰富,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眼界在不断的扩大,对于自身的定义也越来越有无限可能,来上海之前,觉得自己就只能在教育行业做销售,来了上海后,每一次经历都在不断的开发自身的可能性,不断的在突破自我,开发各种新技能。“原来,我可以做成很多事情”,这样的感慨几乎每天都在发生。随之而来的是,自我的不断认可,越来越觉得人生就像是一个七彩球,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将会出现什么颜色,是红色,还是黄色,亦或是多种颜色的掺杂。
对于生活的认知:
对生活越来越好奇,好奇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又会有哪些惊喜在等待着我。而且面对困难时的心态也发生了全然的变化,从之前,害怕,恐惧问题的出现,觉得解决问题就是不断处理麻烦的过程,抱怨为什么不能一帆风顺。到现在,用朋友的态度对待困难,面对问题的出现,“你来了,我欢迎,你的到来是告诉我一些事情,让我能更加的圆满”,“你不来,不强求”,不会再期待一帆风顺的生活,反而更加期待传奇式,戏剧化的人生,想要去经历更多。
很多人会惧怕问题的出现,觉得人生好像就是在不断的解决麻烦,处理麻烦的过程,当有这种心态时,问题会不断的出现,不断的去挑战你,直到你改变这种信念,能够跟它像朋友一样相处,它才会消失,或者不过多的出现。对于问题和困难,我的理解是,它是让你看到自身问题的,来告诉你需要作出改变的,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契机,面对它,解决它,才是成长的一部分,同时也会让自身更加的圆满。
痛苦会带来成长,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成长是在什么时间段,一定是觉得痛苦的时候,只有痛苦来了,才会发现问题,然后做出改变,突破自己原有的认知和界限。用我们现在都很熟悉的“舒适区”理论来说明一下,当感觉到痛苦时,肯定是超出舒适区的一些事情,当经历完痛苦,觉得舒适时,“舒适区”范围也就扩大了。从这个理论层面来说,个人是成长的。
对于工作的认知:
之前的我觉得工作就要干很长时间,最好能干到退休,相信这也是很多父辈们一直以来的信仰和认知,从这方面而言,我很感恩我的父母,他们没有用世俗、传统的认知来要求我,“一定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稳定是什么,对于老一辈而言,稳定就是要能持续干,薪资待遇方面都能有保障的一份工作。其实,很多时候我能感觉到父母的不易,他们需要说服自己,支持我,跟他们以往的认知发生冲突。
现在,对于工作,我越来越觉得讲究“缘分”,讲究“随遇而安,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工作就好像旅行,会有不同的伙伴与你同行,人的认知不一样,层次不一样,阶段不一样,目标不一样,伙伴自然也不同,只要珍惜每一个阶段同行的人就行。很多时候,做一份工作,自己考虑清楚这个阶段的目标是什么,需要找什么样的工作,认真的去找,认真工作就行,随着工作能力的提升,目标眼界的开拓,总会有那么一个点,觉得时机到了,这段旅行可以结束了,转而找寻下一个目标就行,只要大的方向自己把控好,不是随意跳行业就行。
而且工作上,随着完全的接纳自己,能够真实的面对所有的事情,就会有力量去面对所有的困难,就像曾经的领导说我:“我觉得很奇怪,怎么会有这样一个把什么任务布置下去,都可以没有NO,只有做的人”,之前的我也是这样,从来不会在工作上说“做不到”,但是那个时候的自己活的很痛苦,因为对困难的认知和信念是害怕,现在的自己,很乐意接受这些,不断的挑战自我,就像玩过山车一样,充满刺激和挑战,而我,就像堂吉诃德一样,一个永远的斗士,兴奋于此。不断突破自己的过程,就像每天收获一个巧克力一样,不同味道,充满惊喜。
对人生的认知:
感觉自己在不断修改已有的人生观念和认知,在接触不同人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借用佛家的观点,生而为人,就是在人道中,不断的去体验,去修行,进而圆满。出现在身边的人,都不是随意出现的,而是为了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也有义务去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在这样的认知中,对于人生中出现的所有人和事,都会抱有一份感恩,感恩它的出现,有的是为了让我看到之前的自己,有的是为了让我重拾丢失的信念和耐心,有的是为了扩大我的容量等等。
不同阶段,修炼的主题和目标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情和场景,我会格外的留意,留心观察,这些事情不断出现的目的是什么,到底要告诉我什么事情,让我突破自己那些已有的信念,打破已有的格局。对于格局,我的观点是,你容纳人和事的度量。有的时候,一个人、一件事的出现会不断的挑战你的底线,让你越来越宽,越来越能容纳他。
在看完《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作者:罗伯特 沙音费尔德)这本书后,对人生多了一份好奇和探索,之前的自己,一直会不断的处在迷茫和被动中,被事情不断的赶着走,随着焦虑各种跑。现在的自己,多了一份从容和力量,从书中量子力学的观点出发,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从出生起,被不同的信念和认知去创造一个现实的人生游戏,在一定的游戏规则中,不断的去创造事情强化这种认知,相信这个世界是存在的。
当这种新奇的观点出现时,发现很好玩,会有种要去改写这种规则的冲动,现阶段,还没有达到完全认为这个世界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认知,只是抱有一种探索和好奇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出现的事情,会不断的用实际发生的事情去印证这个观点,像挖宝一样。
对于书的认知:
我喜欢看书,从小就喜欢,小时候没有书可看,只能让我妈从学校所谓的图书馆中借书,这种图书馆的藏书呢,就是城市里的孩子捐的书形成的,以作文选为主,所以造成小时候写作文不错。
现在自己有能力买书,买书的过程,也很好玩,在自己对人生充满迷茫的时候,充满焦虑,对成功充满渴望的时候,买的最多的是工具类的书,各种营销,各种时间管理,各种谈判技巧,买书的主线是围绕着工作,工作中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学,补什么,很难让自己停下来去买一些“修生养性”的书。
现在,由于搬家麻烦,基本上以借书为主,一个月借3本书,肯定有1本是关于生活的,例如生活美学,慢生活等,能让人安静下来的书,放慢脚步的书,1本是关于心理学的书,不断进行自我修行,还有1本是工具类的或者行业类之前从没有接触过的,例如,人工智能的,解读众筹等,能有一种渠道去拓展自己现有的眼界和想法。另外其他的就是工作上需要的工具类的书,毕竟工作就是需要不断的去突破自己,提升能力为主。
对于如何读书,也有一些认识,之前看书会不断的停下里做摘抄,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到后来,看完一本书以后,就自己认识最深的几个点进行一个总结,一直到现在,会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跟现实生活当中的事情做结合,形成自己的认知和观点。这样一来,书读完,基本上也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了。也在尝试一些书开始读第二遍,每读一遍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个人的成长在进行,阶段和层次也不一样,看到书中的观点也不一样,深度也不同。
每个人每次看,都是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或者能看到的东西,跟个人的认知和经验有关,所以一些经典类的书,建议重复读,不断的思考,跟现实生活相结合,不断的去内化。不能仅仅为了读而读。
对于朋友的认知: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就是,曾经很要好的朋友,有一天,在一起没有话可说,没有题可聊。这是正常的,也越来越理解,为什么有的夫妻各自都没有外遇,却要分开。只是彼此的程度不一样,层次不同,深层次的一方已经看透低层次的一方,而低层次的一方,永远不理解低层次的一方。
朋友就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同伴,只是一段旅程中的同行者,不是说不同行了就没有情义了,这份情义会永远存在,只是可能已经从当初工作上的同伴,转化为纯生活的同伴,抑或从同学,转化为亲人;有的人,也曾经产生这样的怀疑,就是兄妹两个人,兄长在家里,妹妹在外面,大家从事的行业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每次都没有聊天的话题,亲情会不会变淡,我的观点是,不会,因为情义不会消失,就像我跟哥哥一样,他永远是我心灵上的一个支撑,我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情,这个世界上,总有哥哥这样一个人,会无条件的爱我,支持我,同样,我也会无条件的爱他,支持他,这就是情义,有这份情义就足够了。
朋友亦是如此,只要你珍惜,情义永远在,就像那句话说的:“朋友就是不经常联系,但需要的时候,他总会在那里”。
这些是这段时间的感悟,也是在上海自己的成长,越来越觉得,很多时候,遇到事情,我们需要不断的往内走,不能只停留在事情解决的层面,那样只有能力的提升,没有心智的成长,当你开启向内走的大门后,对于世界,对于人生的认知会变得不同,生活才会更加有趣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