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成本(Sunk Cost),是指以往已经发生不可收回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与决策。
前几天去钓鱼。初春的天气,随着河水温度慢慢升高,鲫鱼鲤鱼逐渐活跃起来,钓鱼季开始了。
那天去钓鱼的钓点是朋友介绍的,第一回去。凭经验在河边找了一个回水湾,不走水,岸边有钓鱼人频繁光顾的痕迹,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钓点。按照重复了无数次的套路,把钓箱摆上钓位,开好鱼饵放边上,装架杆器,拿出鱼杆,装上线组开始调漂。
那天是一个晴天。初春的中午时间,凭经验鲫鱼会到浅水去觅食,正是所谓冬钓滩。
第一杆抛下去就意识到这个回水湾水很深。起杆将浮漂往上撸15厘米左右,挂大饵兼做打窝再抛下去。这样重复了10次左右终于找到底了。这里水深接近三米。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
这不是一个我们期待的好钓位。是不是应该换一下?
罗尔夫多贝里的《情形思考的艺术》一书列举了52种人们通常会犯的思维错误。第五个就是太过纠结与沉没成本。从决策的角度看,以往发生的费用只是造成当前状态的个因素,当前决策所要考虑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及所带来的收益,而不应该过多考虑以往发生的费用。而通常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投资决策时应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
我们已经在这里摊开了所有钓鱼装备,已经好不容易找到底,已经将好些饵料打到窝子里了。是不是再等等看?也许深水还是有大鱼的?也许今天的温度其实并不是那么高?
于是就继续在那个钓位抛杆,提杆, 挂饵,抛杆。
一个小时过去了。和好的饵料已经全部打进了窝子,可是浮一直像定海神针一样纹丝不动。
是不是应该换个钓位?是不是应该换个钓点?另外一个声音说,已经在这个窝子里打了那么多饵,也许马上就要发窝了。也许鱼已经进窝子了。也许现在去其他的地方也是如此。
好吧,就再等等。
沉没成本就是已经花出去的钱,精力,时间,是历史,在正确的决策中沉迷成本影响应该尽量被忽略。沉没成本就像你断舍离最终决定扔掉的那些东西。对这些东西的最好处理就是尽快清理,尽快忘记。
于是又重新开了饵,继续抛杆,提杆,期待下一秒的鱼获,期待大弯弓,期待爆护。
只是浮漂仍然一动不动,清楚表明今天选择在这个钓位做钓不是明智的选择。
现在换地方?时间还来得及不?会不会去别的地方也是如此?会不会今天哪里都是没口?
沉没成本对决策的影响其实无所不在。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买到一只股票后跌了,开始赔钱了。这个时候能够及时卖出止损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的人会选择坚持,会坚定地认为如果不卖掉股票他仍然没有亏,至少账面上没有亏,因为股票还会再涨回来,以此来保全面子。还有人会选择补仓,美其名曰降低持仓成本。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深度套牢。人们在做这样决定的时候深受沉没成本影响。
当远处钓友上鱼的喊声传过来,我终于决定换钓位,搬到了100米外一处浅水湾。开始一杆一杆调漂兼做打窝的时候就可以清楚看到咬口,典型的鲫鱼口。终于有了钓鱼的感觉,有了上鱼的快感。
如果我两小时前就决定换钓位?如果第一杆下去意识到水太深的时候就换钓位会如何?
任何的决定都有不确定性。100%成功的决定几乎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决定都是在收益和风险之间权衡的结果。当潜在的收益很大的时候人们会愿意承受更大的风险。当我最终意识到继续坚守必然失败的时候,换地方再试的成功概率必然大于继续留在这里。
当沉没成本被计入潜在收益的损失时,拖延决策会带来更多沉没成本,会进一步阻止作出改变的决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婚姻。大半辈子都这样过来了,就这么继续凑合下去吧。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换工作。尽快离开已经进入下降通道的公司,不论在那里已经工作了多久,忘记所有的沉没成本。继续呆越久只会付出更多的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就像甘地那只掉下火车的鞋子。此时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将另外一只鞋子也扔下去,和所有的损失做个了断,然后忘记这些,向前走。